“鞭尸三百”这个典故出自春秋时期,指的是伍子胥为了报仇,将楚平王的尸体挖出来鞭打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伍子胥对楚平王杀害其父兄的深仇大恨。
伍子胥本名伍员,是楚国人,父亲和哥哥都被楚平王杀害。后来他逃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攻打楚国,并成功地攻入楚国首都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此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便把他的尸体挖掘出来,鞭打了三百下以泄愤。这一行为在后世被广泛传颂,伍子胥也因此成为了忠孝两全的典范之一。这个故事也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中复仇观念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行为在现代法律和社会伦理中是不被接受的。
鞭尸三百的是()
伍子胥
解析
伍子胥可以算是史上最毒的盗墓者之一,当年伍子胥受到奸人的诬陷,不得已出逃,最终逃到了吴国,虽然自己是安全了,但是他的父亲跟兄长,都被楚王派出的杀手杀死了,于是,伍子胥便时刻算准了时机要报仇雪恨。终于。在公元前506年,孙武大败楚国,伍子胥找到机会,终于再次进楚。 他进楚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处探听楚平王的陵墓位置,终于,他经过一个老工匠的指引,成功找到了楚平王的陵墓,他开棺掘尸,用鞭子抽打了楚平王的尸骨300多下,以泄自己心头之恨,这就是“鞭尸三百”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