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原创 人到五十岁,不管多穷,都要主动给子女这3样东西,这才是远见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当我们到了五十岁,才抱怨自己孩子不如其他孩子优秀时,是否应该问问自己:除了日常照料,我们可曾为孩子的未来添砖加瓦?

教育子女就像种树一样,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聪明的父母,不管多穷,都在悄悄给孩子的人生行囊准备这3样东西。

01 独立生存的能力

独立能力是孩子实现自我发展的核心要素。

还记得那个16岁就考上清华大学却因为不能自理而被劝退的天才少年吗?

光会学习,不会生活,连最基本的洗衣服、打盒饭、收拾宿舍都不懂,如何在社会中立足?

如此“高分低能”,究其原因,就是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过度干预,剥夺了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缺乏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父母不能照看孩子一辈子,他们总要一个人经历生活的磨炼。

想要让孩子脱离父母庇护后依然能拥有幸福人生,从小培养他的独立生存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银河补习班》中的马皓文,在儿子马飞年幼时就刻意训练他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比如他会带马飞到工地,让马飞亲眼看到自己运用连通器原理测算爆破点的场景,教会他如何将书中的知识变成动手的实践。

他时常告诫马飞:“你的脑子一定要一直想,一直想,你就可以干这个地球上所有的事情。”

正是因为这句话,让马飞在被洪水所困时,能自己想办法利用周边环境制造木筏成功自救。

不以爱之名,行独断之事;不以无形之手,折其成长之翅。

父母适时适度“放手”,引导孩子建立独立解决问题和抗压抗挫折能力,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02 融入社会的品德

穷养富养,不如有教养。

就像《大学》里说的,“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立德修身才是做人的根本。

父母与其留钱财给子女,还不如从小注重品德修养,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让其受用一生。

《大江大河》中的宋运辉,凭借着不懈的勤奋和良好的品行,实现了从农村养猪娃到国企大领导的华丽变身。

父亲“做人要像竹子一样中通外直”的教诲,培养了他刚正不阿的品质。

正是这种教养,让他在金州化工厂设备引进之争时,在东海项目遭遇技术封锁时,仍能坚守职业操守,不畏强权要挟,赢得了同事的信任和领导的认可。

良好的品德修养,既是拉近人与人关系的“敲门砖”,也是增强社会竞争力的“压舱石”。

父母应该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不仅要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做事,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03 世代相传的家风

父母是行走的活教材,其言行润物细无声,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出身豪门的霍启刚,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到“为什么想为国家做事?”,他是这样回答的:

“我觉得这是家庭对我的影响。爷爷以前经常对我说,不是说我为国家做了什么东西,而是国家给了我机会在这个时间参与到国家建设,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可见霍家的家国情怀已经成为子孙后代的精神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正因有着“国运即家运”的家风理念,才使得霍启刚打开了思想格局,不管是在从政还是从商领域都做出了不凡的成就。

好家风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催化剂,也是家族长盛不衰的定盘星,更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强心针。

父母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为范,言传身教,营造良好家风,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年过半百,回望来路,方知什么才是最重要、最难得的。

半辈子的阅历与经验,凝结着父母双方的人生智慧,是无可估量的珍宝。

父母将自己的能力和品德等无形财富融入到家庭教育中,以身作则形成良好家风,塑造孩子形成能够独立面对真实世界的完整人格。

这远比直接给孩子房子、车子等有形资产更宝贵。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不是给孩子金山银山,而是修炼他们点石成金之术。

-END-

作者简介:心雨。操八零后的心,修九零后的身。典型I人,喜欢用文字表达所想所见所悟。

关于文章讲到的观点,你是否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原创 人到五十岁,不管多穷,都要主动给子女这3样东西,这才是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