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布鲁氏菌病:隐匿在牛羊背后的健康威胁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古老却常被忽视的人畜共患病,全球每年报告约50万例,我国北方牧区尤为高发。在甘肃省首届布病宣传月之际,让我们揭开这种疾病的神秘面纱,了解如何科学应对这一健康威胁。

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由布鲁氏杆菌引起,主要感染牛、羊、猪等家畜,人类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或其制品而“中招”。这种细菌生命力顽强,皮毛、水中和干燥的土壤中存活数周至数月。布病早期临床症状隐匿,多数人有发热、乏力、关节疼痛等,常被误诊为普通感冒或关节炎。

感染途径:比你想象的更常见

01

职业暴露风险

养殖户、兽医、屠宰场工人等接触病畜及其分泌物(如羊水、胎盘)时,细菌可通过皮肤伤口或黏膜入侵。

02

舌尖上的隐患

饮用未巴氏消毒的鲜奶、食用生拌羊肉或未熟透的烤肉,可能直接摄入活菌。

03

呼吸道传播

在密闭的养殖棚内,吸入含菌气溶胶也可能导致感染,尤其在接羔季节风险骤增。

症状:从”波浪热“到终身残疾

01

急性期(感染1-3月)

发热(典型表现为午后体温攀升,夜间大汗后降温的“波浪热”)、关节痛、乏力,易被误判为流感。

02

慢性期(6个月以上)

若未规范治疗,可能发展为“懒汉病”:持续低热、肝脾肿大、脊椎炎甚至睾丸炎。约5%的患者会出现不可逆的关节损伤,丧失劳动能力。

诊断与治疗:警惕三大误区

01

诊断金标准

血清学检测(试管凝集试验)+ 血培养,基层医疗机构常备快速检测试纸。

02

治疗原则

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多西环素+利福平”联合用药,至少持续6周,擅自停药易导致复发。

03

常见误区

❌“喝现挤羊奶更营养”→ 未经消毒的鲜奶携带多种病原体

❌“关节痛贴膏药就行”→ 延误治疗恐致慢性化

❌“症状消失就能停药”→ 细菌可能潜伏在细胞内“死灰复燃”

预防:切断传播链的四大防线

01

职业防护

- 处理动物时佩戴手套、口罩、护目镜

- 工作服每日消毒,伤口及时用碘伏处理

- 重点行业人员每年至少1次血清筛查

02

食品安全

- 牛羊肉彻底煮熟

- 购买乳制品认准“巴氏杀菌”标识

- 生熟刀具、砧板严格分开使用

03

畜牧管理

- 引进牲畜需检疫证明,新入栏动物隔离观察30天

- 定期开展畜群免疫(S2疫苗)

- 流产胎羔深埋处理,污染区域用10%漂白粉消毒

04

环境治理

- 养殖区与生活区分隔至少50米

- 采用生物发酵技术处理粪便,减少气溶胶传播

布病防控不仅关乎个人健康,更是维护畜牧业安全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正如疾控专家所言:“预防布病,需要每个人成为自己健康的‘守门员’。”从煮沸一杯奶、戴好一双手套做起,筑牢人畜共患病的防控长城,方能守护好这片土地上的勃勃生机。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本文非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供稿:杜文弟

审核:赵永福

来源:庆阳疾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布鲁氏菌病:隐匿在牛羊背后的健康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