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62岁的赵大娘走的时候挺突然的。上个星期还在小区门口跳广场舞,一周后就被推进了ICU,医生说是晚期卵巢癌,转移太多,根本没法动手术。
家属懵了,说她平时身体挺好,就是有点胖,胃口好,不怎么运动,其他没啥事。
这种话听着熟悉,医生听得耳朵都快起茧了。问题是,很多人觉得“没啥事”,其实早就在积攒麻烦了。
身体不是说坏就坏的,它是被点点滴滴的小习惯耗垮的。
这次医生比较激动,拉着病人家属说,很多人都不当回事的那些习惯,真的是卵巢癌的“引火线”。
尤其有四种行为,特别容易被忽略,乍一听和癌症好像没关系,但看数据,全都能挂上钩。
这事说出来可能让人有点意外,有点不服,但数据不会说谎,科学摆在这儿,真不能再自个儿骗自个儿了。
第一个麻烦,就是“闷着不动”。不是什么不运动那么简单,是那种一天坐8小时以上的生活方式。
上班族、退休在家追剧的、打麻将一坐就是一下午的,通通都中招。
英国剑桥大学的流行病学中心做过一个持续10年的跟踪调查,样本量达到37万人,研究显示,每天坐着时间超过8小时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风险提升了22%。
而且这还不是运动能完全抵消的风险,也就是说,就算有人早上跑了步,晚上坐5小时追剧,那这部分的风险还是算数的。
长期久坐会让盆腔区域的血流减慢,淋巴回流变差,这就给癌细胞提供了“定居点”。
尤其卵巢附近这个区域,本来就血管丰富,一旦代谢垃圾排不出去,细胞环境就变得黏腻、低氧,非常适合癌细胞复制扩张。
医生甚至遇到过有病人明明查了没什么肿瘤,半年内突然恶化的情况,追踪生活习惯,几乎都是长时间坐着不动。
第二个不太能想到的点,是睡觉质量差。不是单纯的失眠,而是那种晚上老醒、睡得浅、总做梦、白天没精神的状态。
有个数据挺吓人,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一项涵盖15万人口的横断面研究显示,睡眠质量长期处于“差”级别的女性,发生妇科肿瘤(包括卵巢癌)的比例高出正常人群19.6%。
此数字表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睡眠时间的长短,而在于睡眠的质量。
原因其实在褪黑素和昼夜节律的紊乱上。
褪黑素不仅是个睡眠激素,它还是一个有强抗氧化能力的分子,能稳定细胞DNA的修复功能。
一旦睡眠被打乱,褪黑素分泌就出问题,细胞在修复自我损伤的时候就慢下来,久而久之,累积的DNA错配就可能引发恶性突变。
很多癌症的源头,不是毒素,不是病毒,就是自己身体修不动了。
第三个行为有点反直觉,是“天天吃同一种蔬菜”。
有些人特别爱吃某一种,比如天天吃西兰花,或者只喜欢小白菜,炒菜只放这一个。这种“偏爱”式的健康饮食,其实埋了雷。
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在2020年做了一项大型饮食结构分析,覆盖了12个国家的食物摄入与卵巢癌相关性,发现那些蔬菜种类单一的饮食者,卵巢癌发生率高了11%。
不是说吃蔬菜不好,而是只吃一种,等于让身体长期缺乏多种植物化合物的保护机制。
各种蔬菜里的植化素是不一样的,有些偏抗炎、有些偏抗氧化、有些调节荷尔蒙。
长期只靠一种摄取,等于给身体装了一个单一密码锁,而癌细胞早就学会了怎么绕开它。
只有多样化的蔬菜,才能让身体在不同阶段用不同方式“识破”癌细胞的伎俩。
还有一点,肠道菌群是靠多种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质维持平衡的,只吃一种,菌群失衡,就会让免疫系统“走神”,看不住突变细胞。
第四个最容易被忽略的,是“常年不大笑”。
别笑,这真不是开玩笑。心理状态长期抑郁、缺乏正面情绪表达,会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尤其是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活性。
而NK细胞,就是专门识别和清除突变癌细胞的主力。
日本京都大学的一项情绪与肿瘤相关研究中,纳入了超过9000名中老年女性,研究发现那些每天笑的时间少于5分钟的群体,其NK细胞活性平均低了18.3%。
也就是说,身体本来能干掉的癌细胞,被笑声的缺席耽误了“清场”时机。
情绪调节和免疫系统之间有非常紧密的神经化学联系,笑会让大脑释放多巴胺和内啡肽,这些物质能直接提高NK细胞对异常细胞的识别率。
有些国家的癌症康复治疗里,甚至专门加入了“幽默疗法”,通过定期的笑声训练来帮助提升免疫水平。听起来像伪科学,结果却有实打实的临床改善。
说回来,赵大娘这些年就是典型的“四中招”。
退休后爱坐沙发上看电视,一看就一整天;晚上睡眠断断续续,还常说“睡了跟没睡一样”;做饭只认一种蔬菜,说是方便;为人不爱笑,总爱自己憋着,逢年过节也不热闹。
平时看着没毛病,一体检,卵巢癌已经扩散到腹腔。这个结局说白了,不是一天造的,是用几十年换来的。
如果家族里没有遗传史,平时体检也正常,这种人是不是就不会得卵巢癌?
答案是,真不能这么想。无遗传史、体检正常,只是说明目前没找到明确的病灶,并不代表细胞里就没有潜在的变化在发生。
卵巢癌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它初期几乎没啥症状,哪怕查B超、查肿瘤标志物,也可能完全没表现。
所以防守策略不能全压在“查出来”这一步,而要落在“别让它发展”的习惯上。
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基因编辑”,很多癌症相关基因的活跃程度,会因为作息、饮食、心理状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就是说,就算身体里带着坏的“种子”,但不种下去、不浇水、不施肥,它也长不出来。
这才是医生反复强调的重点——别以为身体没出事就是没事,关键是别让它有机会出事。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刘军秀,陈怡李,高国兰,等.老年卵巢癌诊治中国专家共识[J].现代肿瘤医学,2024,32(24):4569-4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