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云南涌现出一位声名显赫的富商,名叫王炽,外号“钱王”。
昆明市有一条街道叫做“钱王街”,正是为了纪念他而命名,街头还立有他的雕像以及他曾经的宅邸。
那么,王炽究竟是怎样的富裕呢?
光是凭借“钱”这个字就能成为“王”,这已经说明了他的财富有多么庞大。
那到底有多富有呢?
晚清时期,商界最为知名的“财神”胡雪岩曾荣获“中国首富”称号,但即便是他,也无法与王炽相比。
1900年,英国的《泰晤士报》曾对全世界百年来最富有的人进行排行,王炽位列第四。
他的商号“同庆丰”在其全盛时期,能够深刻影响大清王朝的金融市场,李鸿章曾感叹其如同“清朝国库”的重要性。
王炽的财富几乎能与半个云南的财富相抗衡,仅在昆明一城,他就拥有超过600处不动产,这还不包括那无边无际的土地。
“同庆丰”的总管曾对商号的财务进行过统计:
从光绪丁亥年至宣统辛亥的二十五年间,这家商号累计银本高达389万9千余两,而这还不包括在此期间的损失。
“同庆丰富过半个云南”的说法,真可谓言之不虚。
如果还觉得不够直观,曾有人直接问王炽他究竟拥有多少银子,王炽回答说:“够从昆明一直摆到京城。”
此外,他还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唯一的三代一品红顶商人,也就是说,他在官商之中已无更高的等级可言,他的地位无可匹敌。
20两银子起步,逆袭成富可敌国的传奇
王炽的财富并非来源于家族的积累,而是完全依靠他自身的白手起家!
王炽出生于1836年,家境贫寒,早年并未得到任何继承财富。他的第一笔启动资金,仅来自母亲为筹得20两银子所变卖的首饰。
凭着这20两银子,他开始了经商之路。先是从家乡采购土布,到其他地方进行销售,然后再把当地的红糖带回出售。通过倒腾两地的特产,他终于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从这时起,王炽便展现出了商业眼光和灵活的经营头脑。
随着资本的积累,他开始扩大自己的事业,凭借出众的胆略和决策力,他组建了自己的马帮,在盗匪横行的时代里,往返于各地运送杂货,拓宽了自己的商业网络。
20多岁时,王炽已经在滇南一带小有名气,被称为“滇南王四”。
但很快他意识到,仅仅依靠传统的商业模式,无法让自己更进一步。因此,他开始进军金融行业,成立了“天顺祥”商号,又与人合伙在昆明开设了“同庆丰”商号,并逐渐在全国各地设立分号。王炽的商业版图越做越大。
在商号的鼎盛时期,分号遍布全国15个省份,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全国共有18个省,甚至在香港、越南的海防地区都有他的分支,成为南帮票号中最具影响力的一家。
不得不说,王炽无疑是天生的商界巨才,他兼具卓越的能力、胆识和魄力,在商海的不断沉浮中,他的三大能力不断增强,同时也相互促进,令他敢于抓住一个又一个机会,打造出了自己的商业帝国。他的传奇一生也被写成了书籍,甚至改编成了电视剧。
积财行善,屡次捐赠
王炽不仅在致富上别具一格,而且在财富的运用上也颇为独到,他为云南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清朝军饷严重短缺,但却没有商人愿意借钱。只有王炽挺身而出,愿意出资资助清兵入越抗法。
为了确保云南的铁路不被外国控制,王炽还出资从法国手中购回了“中国第一条铁路”——滇越铁路。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他同样贡献颇多。他捐资修建了四川泸州跨江铁索桥、云南华宁盘溪南盘江大桥、开远楷甸南盘江铁索桥、弥勒江边村南盘江铁索桥等多个重要桥梁。此外,他还捐资修建了昆明至西山碧金关的石板路、弥勒虹溪镇的石板路等多条重要道路。
1890年,晋陕大旱,黄河断流,王炽捐赠银两上百万,为水利工程提供资金支持。
1891年,他在昆明设立了牛痘局,为民众免费接种天花疫苗,这在当时是极为重要的社会善举。
除了这些,王炽还大力支持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参与了中国第一家电灯公司、第一家自来水公司、以及中国首个水电站——昆明石龙坝水电站的创办和建设。
正因如此,清朝政府为表彰他的慈善行为和卓越贡献,授予了他“三代一品封典”的殊荣。
1903年,王炽在昆明的“同庆丰”商号内突然去世,享年68岁,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就是“以义用财,屡行善举”。作为唯一的三代一品红顶商人,王炽不仅展现了商人的至高境界,更体现了一个有家国情怀、讲求义德的商人的崇高风范,值得每个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