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糖尿病与缺锌有关?医生:吃坚果南瓜,不如多吃3物降糖护胰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糖尿病这病,听起来像是血糖高了点,其实远不止。

它像个慢性折磨者,一点点把人的胰腺功能掏空,带来血管、神经、眼睛、肾脏的连锁崩塌。

很多人一边吃降糖药,一边想办法从食物上入手。

南瓜、坚果被频繁提起,说能降糖,说能补锌。

但有个关键点常常被忽略——锌到底跟糖尿病有没有关系?吃这些食物真的能起作用吗?

先看锌。

锌是微量元素,确实跟胰岛素的生成和分泌有一定联系。

一些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锌浓度普遍偏低,有的低到正常人的一半以下。

有人就认为补锌能“救”胰腺,也许能帮胰岛β细胞活得久一点。

但这个逻辑,有点像在漏水的水管外面贴胶带,作用有,但不彻底。

锌摄入不足,确实会让胰腺工作更吃力,胰岛素分泌不稳定,但补锌能不能治糖尿病,本质上还得看胰腺的结构是否健康,细胞有没有坏死。

更复杂的问题是,锌的吸收率本身就低,还容易受植物酸等物质影响。

南瓜含锌不多,每百克只有不到1mg,还含有影响吸收的成分。

坚果情况稍好,比如腰果、核桃锌含量略高,但脂肪太多,糖尿病人吃多了反而血糖更难控制。

靠这些食物来补锌,作用非常有限。

真正能在饮食上产生改变的,往往不是补什么,而是“撤”什么,把代谢的负担降下来,给胰腺喘口气。

这就得提一个很多人不愿面对的真相:糖尿病和某些肠道菌群失衡,有比锌更直接的联系。

2021年一项横跨八国、涉及12000名患者的研究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中有两种菌显著减少:产丁酸菌和双歧杆菌

这两类菌能分解纤维、促进短链脂肪酸合成,对血糖调节有直接帮助。

丁酸本身是肠道上皮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还能降低肠道通透性,减轻全身性炎症,延缓胰岛素抵抗的进程。

很多人拼命吃低GI食物,忽略了膳食纤维的角色。

绿叶菜里那点纤维,其实远不够。

对血糖波动大的糖尿病人来说,真正应该增加的是可溶性纤维,比如魔芋、洋车前子壳、燕麦β-葡聚糖,这些纤维能喂养肠道菌群,还能延缓葡萄糖吸收,提高餐后饱腹感。

相比吃坚果和南瓜,不如每天固定摄入15克以上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很多人的血糖曲线因此变得更平稳。

讲到这,有个更偏门但更关键的问题该提上来了:睡眠。

不少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不是吃错东西,而是熬夜熬出来的。

哈佛大学2022年一项历时4年的追踪研究指出,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2型糖尿病风险上升2.7倍。

更重要的是,深睡眠时间减少,会让夜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促使早晨空腹血糖上升。

而这,往往被误认为是晚饭吃得太多。

实际上,身体在缺乏修复时间的状态下,会误判能量储备情况,提高糖皮质激素水平,加重胰岛素抵抗。

还有一点,大多数人忽视了:糖尿病不仅仅是胰岛素和血糖的问题,它也深深地嵌进了情绪系统。

长期焦虑、压抑会使得交感神经过度活跃,升糖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分泌增加。

这种慢性应激状态,会打乱原本就已经吃紧的血糖平衡。

反过来看,情绪稳定的人,往往胰岛素敏感性更高,哪怕偶尔吃点甜的,也不至于血糖飙升。

这种现象背后有强有力的数据支撑:瑞典一项针对18500名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追踪显示,那些接受正念疗法干预的人,三年内发展为糖尿病的比率比未接受者低了34.6%。

所以,不是不能吃南瓜,也不是不能吃坚果,而是吃它们根本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

胰腺的健康状态决定了糖尿病的走向,而影响胰腺的,不只是锌这种微量元素。

肠道菌群、睡眠深度、情绪波动,这些表面看起来跟血糖毫无关系的因素,反而是更强的变量。

而真正值得每天多吃的3样东西,是:洋车前子壳、发酵豆制品(比如纳豆)、还有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比如火鸡肉、鸡胸肉。

这三类食物,分别对应肠道菌群的重建、胃肠动力的改善和神经系统的修复,在糖尿病的长期管理中,有着深层影响。

再讲个容易被误解的点: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吃得少、血糖低,就等于控制得好。

其实不然。

长期低热量饮食会导致基础代谢下降,一旦稍微摄入增加,血糖反而大幅波动。

而那些坚持一定强度运动、并配合高质量蛋白饮食的人,血糖反而更稳定。

这说明,糖尿病不是靠节食控出来的,而是靠身体整体状态平衡出来的。

尤其是肌肉量的保持,能显著提升胰岛素的利用率。

回到文章最初提到的锌,它在机制上确实跟胰腺有关,也有研究在补锌组中发现糖化血红蛋白略有下降。

但作用不大。

澳洲一项涉及1232人的双盲实验显示,补锌组血糖平均下降0.27mmol/L,而对照组下降了0.18mmol/L,差距只有0.09。

这点差距对临床并不敏感,说明锌最多是个辅助调节剂,指望它“保胰腺”,还不如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减少系统性炎症上。

问题来了,如果糖尿病的核心不在血糖,而是胰腺的代谢稳定性,那能不能通过提高身体的基础抗炎能力,来间接稳定血糖?

从日本国立健康研究院2020年发表的一项系统回顾看,确实可以。

Omega-3脂肪酸摄入量每增加1g/天,C反应蛋白(炎症标志物)平均下降15%。C反应蛋白的升高,与糖尿病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肾病有显著相关。

这说明,提高身体的抗炎能力,是当前糖尿病管理中被低估的一环。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刘瑛,窦家庆.不同预后老年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NLR、BMI及脂代谢水平差异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5,45(07):1553-1556.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糖尿病与缺锌有关?医生:吃坚果南瓜,不如多吃3物降糖护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