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这些「产后抑郁」的自救指南,每位父母都要知道→

当新生命降临,人们往往沉浸在喜悦中,却鲜少关注到产妇可能正经历着一场无声的战役——产后抑郁。

根据研究,约10%~30%的产妇会经历不同程度的产后抑郁症状,而其中仅有不足15%的患者主动寻求专业帮助。

这种心理疾病并非“矫情”或“脆弱”,而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科学认知与社会支持。

产后抑郁症症状

情绪持续低落

产妇常感到悲伤、空虚或绝望,甚至无故哭泣,这种情绪可能持续数周。

兴趣与愉悦感丧失

对以往热衷的活动失去兴趣,包括照顾婴儿或与家人互动。

睡眠与饮食异常

可能出现失眠、早醒或嗜睡;食欲减退或暴饮暴食,伴随体重波动。

自我否定与自责

产生强烈的愧疚感,认为自己是“不合格的母亲”,甚至出现自杀或伤害婴儿的极端念头。

躯体症状

疲劳、精力不足、反应迟钝,或伴随不明原因的头痛、胃痛等。

总之,产后抑郁的核心特征为“三低”—— 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疲乏值得注意的是,产后抑郁的发病高峰为分娩后6周内,但症状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且再次妊娠复发率高达30%。

版权库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约80%的产妇在产后会经历短暂的“产后情绪低落”(Baby Blues),表现为易哭、焦虑,但通常两周内自行缓解。

若症状持续超过两周且加重,则需警惕产后抑郁症。

产后抑郁的成因

生理剧变

分娩后雌激素、孕激素断崖式下降,导致神经递质失衡,直接影响情绪调节功能。

心理冲击

从“被关注者”到“养育者”的角色转换,易引发自我价值感丧失;追求“完美母亲”的社会期待加剧焦虑。

社会困境

睡眠剥夺(平均每天仅4小时)、哺乳疼痛、家庭矛盾(如育儿观念冲突)等现实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版权库图片

产后抑郁如何防治?

孕期心理教育与支持

Ø 参加孕妇学校课,学习分娩知识及育儿技能,减少对未知的恐惧。

Ø 产前进行正念减压训练(如冥想)或认知行为疗法(CBT),可降低37%的抑郁风险。产妇应放下“完美妈妈”的执念允许脆弱:产后情绪波动如同“心理感冒”,无需苛责自己。

Ø尝试每天记录3件微小成就(如“今天喂奶顺利”,“今天做辅食顺利”,“今天哄睡顺利”),重建自信。

Ø 主动求:若持续两周以上出现抑郁症状,需及时就医。认知行为疗法(CBT)与抗抑郁药物(如SSRIs)的有效率超过70%。

家庭支持系统的建立

Ø 配偶需积极参与育儿,制定“育儿值班表”,确保产妇每日有3小时连续睡眠。

Ø 家人避免过度关注婴儿而忽视产妇需求,需主动分担家务、倾听情绪,避免指责或否定。

Ø 伴侣参:丈夫应分担育儿责任(如夜间喂奶),避免让产妇陷入孤立。

Ø 情感支持:家人需避免指责性语言(如“你怎么连孩子都带不好”),转而表达共情:“我看到了你的辛苦,我们一起想办法。”

版权库图片

健康生活方式的调整

Ø 均衡饮食:增加富含ω-3脂肪酸(如海鱼)、维生素B(如全谷物)的食物,改善情绪调节功能。

Ø 适度运动:每周3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促进内啡肽分泌。

产后抑郁症的治疗与康复建议

心理治疗

人际心理治疗(IPT):改善产妇与配偶、家人的沟通,减少人际冲突。

药物治疗

中重度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物,哺乳期患者应根据情况权衡利弊。

社会支持与家庭参与

加入产妇互助小组,分享经验并获取情感支持。

优化家庭环境,避免指责,鼓励产妇表达需求,家庭成员共同参与育儿。

医生提醒:

请记住:成为母亲不必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您的健康与快乐,才是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版权库图片

产后抑郁并非“矫情”,而是生理、心理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患者需勇敢求助,家人应给予无条件的支持,社会则需构建包容的环境。

若您或身边人出现相关症状,请及时联系专业医疗机构或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求助。

供稿专家|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产科 副主任医师 刘文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这些「产后抑郁」的自救指南,每位父母都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