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35岁,我明显感觉自己和爸妈在健康这件事上,像是隔着一条看不见的河。结婚七八年,家里常住人口变成五口 —— 我、妻子,还有帮忙带娃的爸妈,每天围绕着“吃什么”“动没动”“该咋养”的争论就没断过。吵归吵,可吵完静下心来想,过日子的烟火气里,也藏着两代人对健康不一样的理解。
先说吃饭,这是我们家最容易“开火”的地方。我和媳妇习惯清淡,油盐少放,蔬菜要脆,肉要嫩,周末还会弄点沙拉、鸡胸肉,总觉得这样吃不容易胖,对肠胃也友好。可爸妈不这么想,我爸每天早上买菜回来,准会拎着一大块五花肉,中午炒菜时,油倒进锅里“滋啦”一声响,香味能飘满整个楼道,可我看着油汪汪的盘子,心里就犯嘀咕。
还有剩菜,更是家里的“老矛盾”。我总觉得剩菜放冰箱里,第二天再热,营养都流失了,还可能有亚硝酸盐,所以每次都劝他们少做,吃多少做多少。可我妈总说:“这菜刚做的,扔了多可惜?我和你爸明天热着吃,没事。”有一回我媳妇偷偷把剩了两天的菜倒了,我妈说我们不懂过日子,糟蹋东西。那时候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一边是科学饮食的道理,一边是爸妈一辈子省吃俭用的习惯,怎么劝都像在跟他们作对。
再说说运动,差异就更大了。我和媳妇喜欢去健身房,跑跑步、练练器械,觉得这样能针对性锻炼,还能出汗解压。可爸妈总说健身房“闷得慌”,还花钱,不如在小区里溜达。每天天刚亮,我爸就揣着收音机去公园,跟老伙计们打太极、遛弯,一待就是一上午;我妈则喜欢晚饭后跳广场舞,跟着音乐扭一扭,笑得比谁都开心。
有次我拉着我爸去健身房,给他办了张月卡,可他去了两次就不去了,说在跑步机上跑不如在公园里接地气,闻着花香跑着步,比对着冰冷的机器舒服多了。我当时还觉得他是“老顽固”,不懂科学锻炼,直到有天早上跟着他去公园,看着晨光里的树、叽叽喳喳的鸟,还有老人们慢悠悠的脚步,让我突然明白:对爸妈来说,运动不是为了练出肌肉,而是为了图个自在、热闹,让身体舒服就行。
健康养生方面,那就更有意思了。我习惯身体不舒服先查手机,看看症状,再决定去不去医院,平时也会买些维生素之类,觉得是在给身体“加餐”。可我爸妈信的是“老方子”,感冒了熬点姜茶,咳嗽了煮点梨水,关节疼了就用热毛巾敷,还总说“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就不吃药。有次我爸膝盖疼,走路都一瘸一拐的,我让他去医院拍片子,他非要自己贴膏药,说贴几天就好。结果贴了半个月,疼得更厉害了,最后还是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半月板有点损伤,得静养。从那以后,我爸才勉强听我的,可还是会偷偷跟老伙计们打听“偏方”,总觉得老办法比医院的仪器靠谱。
看着这些差异,我也常反思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以前总觉得自己的习惯和做法才是正确,跟爸妈聊这些时总带着“教育”的语气,比如他们吃剩菜,我会直接说“这不能吃,对身体不好”,却没考虑过他们背后的习惯和委屈;他们不愿意去医院,我会急得跟他们吵架,却没耐心听他们说“怕花钱、怕麻烦”的顾虑。有次我妈跟我说:“儿子,我知道你是为我们好,可我们老了,习惯改不了了,你别总跟我们急行不行?”那句话像针扎在心上,我才明白:健康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爸妈的习惯里藏着他们一辈子的生活经验,我的“科学”里也少了点对他们的理解。
现在我也慢慢改了,爸妈炒菜多放油,我不直接说,而是周末自己下厨,做些清淡的菜,让他们尝尝“少油少盐也好吃”;他们喜欢跳广场舞、打太极,我就陪着他们去,偶尔还跟着扭两下;他们信“老方子”,我不反驳,而是把医生的话编成“家常话”跟他们说,比如 “医生说膝盖疼得少走路,跟你平时敷热毛巾不冲突,咱先养着,好了再去公园遛弯”。
其实想想,两代人对健康的理解或许有些不一样,可初心始终是一样的——都希望自己好好的,家人也好好的。我以前总想着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爸妈,却忘了健康不是“标准答案”,而是藏在日常的相处里: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指责;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较真。毕竟对爸妈来说,儿女的包容和陪伴,比任何科学养生都更让他们心安。
作者简介:薛承宇,供职于西安高新区某高技术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