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每日科普 | 头痛腹泻轮番轰炸?元凶竟是情绪攻击!

在多年的老年门诊工作中,形形色色的患者构成了我职业记忆的图谱。其中,老陈的故事尤为典型。

那是一个周二的上午,老陈在老伴的陪伴下走进诊室。他今年68 岁,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显憔悴,手里拎着一个硕大的、鼓鼓囊囊的文件袋。“医生,我实在是没辙了。”这是他坐下后的第一句话,语气里充满了疲惫和无奈。

接着,他开始了病情陈述:头晕、头痛反复发作了一年多,近半年又添了反复腹泻的毛病一天跑好几次厕所,整个人都快虚脱了。在过去的一年里,他按照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模式,吃过各种止痛药、益生菌、肠胃调节药和中成药,治疗微乎其微,症状时好时坏,总体趋势却在加重

随后,那个文件袋被打开,里面的内容令人咋舌,几乎是一部个人就医“迁徙史”。有我们医院神经内科、心血管科、消化内科的检查单,还有另外两家三甲医院的相关科室报告。头颅磁共振、脑血管成像、胃镜、肠镜、腹部CT、各种各样的抽血化验单……厚厚的一摞,时间跨度近一年。

我仔细翻阅了这些报告。结果其实很明确:除了长期存在但药物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新发现的高胆固醇血症和慢性浅表性胃炎外,并没有发现能导致他如此严重症状的器质性病变。我没有急于开新的检查单,而是请他放下那些报告,开始和他“聊天”,对他的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评估这就是我们老年医学科的核心工具之一—— 老年综合评估

我们从他的身体症状聊到了他的生活。起初,他还有些抗拒,但慢慢地,心里的闸门打开了。原来,他的独子最近在一线城市买了房,首付压力巨大,老陈几乎掏空了毕生积蓄还觉得不够,日夜为此事焦虑。与此同时,他的老伴腰部旧疾复发,行动不便,他担心老伴的身体,觉得自己不能倒下。“晚上躺在床上,脑子里就跟过电影一样,越想越清醒,能睁眼到天亮。”他叹着气说道。

至此,症结浮出水面

严重的失眠、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这些情绪问题正是通过“头晕、头痛、腹泻”这些身体信号在呐喊和求救。他的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躯体形式障碍”或“情绪障碍的躯体化表现”,在老年人中常见却易被忽略。

我为他制订了新的治疗方案

首先,正视情绪问题

我明确告诉他,他的头晕、腹泻和失眠很大程度上与情绪有关这并不是“想开点”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像治疗高血压一样进行正规的医疗干预

其次,进行药物治疗

在原有降压药的基础上,加用了降脂药,同时谨慎使用了小剂量的抗焦虑抑郁药物和改善睡眠药物。

老陈最初对这个诊断将信将疑,我花了很长时间,跟他解释大脑神经递质与身体症状的关系,最后他终于同意试一试。

奇迹发生在两周后。他第一次复诊时,脸上终于有了一丝光亮。“医生,我睡了这么多天来的第一个好觉!”他兴奋地说。随着睡眠改善,头晕头痛的频率和程度大大减轻,他已经不需要再吃止痛药了。一个月后第二次复诊,他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头痛头晕基本消失,腹泻也明显好转。

此时,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典型的问题:“ 我感觉都好了,是不是可以停药了?”我再次耐心解释:情绪障碍的治疗如同“小火慢炖”,需要足量足疗程的巩固和维持治疗,贸然停药极易使症状反复,导致前功尽弃。这次,他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又过了一个月,他的所有症状都完全缓解了,他也定期来随访,不仅调药,有时也会聊聊家常。

从这个案例中

希望广大老年朋友和家属能汲取一些重要经验

一是警惕“躯体化”信号

当老人出现多种难以用单一疾病解释的身体不适,且在多家医院、多个科室检查均未发现明确器质性病变时,要考虑是否是情绪问题在“作祟”。

二是正视情绪疾病

情绪障碍不是性格缺陷或矫情,而是需要治疗的疾病。老人及家属不要排斥相关的诊断和药物治疗。

三是建立长期信任的医患关系

找到一位信任的医生(尤其是老年科医生),定期随访,便于医生全面了解情况,及时调整方案,尤其是在决定减药、停药时,务必遵从医嘱,切勿自行其是。

来源 | 生命时报

文章 | 戴庆箐

责任编辑 美编排版 | 宣传中心

审核 | 韩冬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每日科普 | 头痛腹泻轮番轰炸?元凶竟是情绪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