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馨月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新版指南”)。
新版指南在2023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修订,旨在进一步提高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规范化水平。
目前正值北方秋冬季肺炎支原体肺炎(MPP)高发期,河南感染形势如何?家长该如何应对?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河南省疾控中心免疫规划所医师王笑阳、河南省中医院急诊科主治中医师黄琳。

流行态势:河南呈散发态势,15岁以下儿童为重点
与人类有关的支原体主要有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解脲支原体和生殖支原体等。肺炎支原体主要引起肺炎,即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常累及肺泡和肺间质,也可以累及支气管和细支气管。
新版指南提出,MPP目前是我国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

发热以中高热为主,持续高热者预示病情加重。咳嗽较为剧烈,可类似百日咳样咳嗽,早期多为干咳。部分患儿有喘息表现。
王笑阳介绍,MPP感染全年均可发生,一般而言,我国北方地区秋冬季多见,南方地区夏秋季节高发。每3~7年出现一次地区周期性流行,流行时间可长达1年。
根据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结果,河南今年肺炎支原体检出水平较低,呈散发态势,集中在15岁以下人群。
重症预警:5~7天为黄金窗,紧盯八大体征
新版指南将重症联合治疗的最佳窗口期从2023版的5~10天压缩至发热后5~7天。
日常生活中,家长如何通过患儿的症状,快速识别重症倾向?
黄琳表示,从中医辨证角度看,MPP从轻症向重症的转变,本质是病邪由表入里、由气分深入营血分,以及“毒”“热”“瘀”“闭”相互胶结,耗伤人体正气(尤其是气阴)的过程。
以下是识别有重症倾向患儿的中医证候预警指标:
高热持续超39.5℃、退烧药无效,是毒热炽盛的信号;
喘憋伴“三凹征”(锁骨上窝、肋间隙、剑突下在吸气时凹陷)、口唇发绀,提示肺气闭郁,肺功能濒临失代偿;喉中痰鸣,可能有窒息风险。
“更要警惕精神的变化,患儿在烦躁不安、谵妄(说胡话)之后,突然转为精神萎靡、嗜睡、反应迟钝。这是热陷心包的典型表现,抽搐则是热极动风。”黄琳强调,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便干结等都是正气不支的预警。
“通过密切观察热、咳、痰、喘、神、色、舌、脉这八大要素的动态变化,尤其是抓住‘舌红绛’这一热入营血的关键指征,以及‘喘憋’这一肺气闭郁的严重信号,就能在5~7天的黄金窗口期内,快速识别出有重症倾向的患儿,从而抢先一步阻断病势,这正是新版指南修订时间窗背后深刻的中医学智慧。”黄琳说道。
中医施治:全流程方案落地,外治法成新选择
值得关注的是,与2023年版相比,新版指南将中医药治疗纳入诊疗全流程,从轻症到危重症各阶段均提供了明确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案,包括轻症、重症或难治性、危重症及恢复期,均给出了详细的中医病机解析、辨证分型、推荐方剂、中成药及具体用法。
对于新版指南中推荐方剂的临床应用,黄琳提到,调整药量是根据年龄和体重决定的,基本原则是保护正气,因人而异。“中医药治疗方案为儿科临床实践提供了权威、规范的中医诊疗路径,有助于降低误治风险,提升中医疗效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黄琳表示,新版指南的关注点不仅在于疾病的急性期,也涵盖了恢复期的调理(如阴虚肺热、肺脾气虚)。
这指导医生需要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动态调整策略,为患儿提供从急性发病到后期康复的连续性中医治疗方案,特别是对于恢复期仍遗留久咳、多汗、食欲缺乏等症状的患儿,提供了明确的调治方向。

对于特色疗法,黄琳介绍,新版指南推荐了多种中医特色疗法,如穴位贴敷、中药足浴、拔罐、小儿推拿、耳穴疗法等。
这些外治法痛苦小、依从性高,为儿童特别是服药困难的患儿提供了更多选择。它们既可单独用于轻症,也可与内服药配合,起到协同增效、减轻内服药副作用的效果。
针对MPP引起发热这一主要症状,黄琳详细解释了多种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方案,如刺络放血可取耳尖、肝阳点施术;拔罐疗法选大椎、风门、肺俞穴行闪罐以泻热;还有中药退热药浴熏洗、中药退热穴位贴敷外治,以及小儿推拿等特色疗法。“轻症患儿一周左右即可好转,重症患者配合中药整体调理,约一个月也能逐步康复。”黄琳提到。
科学防护:无针对疫苗可用,三道防线是关键
“目前还没有针对MPP的疫苗,科学防护是关键。”王笑阳提醒。那么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做好日常防护?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避免感染很重要。”王笑阳指出,对于肺炎支原体的预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01、控制传染源。
MPP传染性较强,潜伏期较长(通常1~3周)。
传染源通常为患者和病原携带者,因此当家人或周围人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尽量减少儿童与其接触。

应教导孩子遵守咳嗽礼仪,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完全捂住口鼻,用过的纸巾立即扔进垃圾桶。
02、切断传播途径。
MPP主要通过近距离的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日常需做好室内通风,并采取有效个人防护措施,包括戴口罩、做好手卫生等。
03、保护易感人群。
儿童是MPP的易感人群,特别是学龄儿童在一起学习、玩耍、就餐,接触频繁。
家长应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保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和适度锻炼,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
疾病高发季节,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地方以及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要时戴好口罩。
此外,家长也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如果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并告知老师,避免带病上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