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宣传中心 钟艳宇
编辑 | 周亦川
10月29日是重阳节,当我们给长辈送上祝福时,最盼的莫过于他们“少遭罪、能自理、有乐趣”。可现实里,不少老年朋友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缠上”,即使每天按时吃药、盯着指标,还是会觉得“腿脚越来越沉”“记性越来越差”“吃饭没滋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科专家指出,对于多病共存的老年人,指标正常只是基础,守住身体里看不见却超重要的 “内在能力”,才是安享晚年的关键。
什么是“内在能力”?为啥它比指标还关键?
临床上,可以看到许多慢病患者,即使血压、血糖控制住了,但还是不敢一人出门。这可能就是“内在能力”出问题了。它不是指某一项具体的检查结果,而是身体功能和心理能力的“综合战斗力”。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内在能力”有五大核心支柱,就像支撑晚年生活的五根“顶梁柱”::
行动能力:能不能稳稳走路、自己起身、上下楼梯;
认知能力:记不记得刚说的事、能不能算清简单账目等;
营养状况:吃饭香不香、体重稳不稳、有没有力气;
心理状态:情绪乐不乐、爱不爱跟人聊天、生活有没有盼头;
感官功能:看报纸清不清、听说话明不明、能不能分辨味道。
为什么说它至关重要?因为多种慢性病本身,以及为此服用的众多药物,会悄然消耗您的内在能力,就像“温水煮青蛙”,等发现“走不动、记不住”时,往往已经影响生活了。简而言之,守住内在能力,就是守住自己做饭、出门散步、跟老伙计聊天的底气。它能让您在管理多种慢病的同时,依然拥有高质量、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五大支柱怎么养?在家就能做
保养“内在能力”不用复杂方法,老年科专家把临床经验拆成了简单操作,每天花点时间就能做到。
1.行动能力:别总坐着,简单动作练出“稳当劲儿”
很多老人怕摔跤就不敢动,越不动肌肉越弱,反而更易摔。
目标:预防肌肉萎缩和跌倒。
方法:
日常必做:散步+靠墙静蹲:每天早饭后散步30分钟,速度以“能说话不喘气”为准;在家时背靠墙,双脚离墙30厘米,慢慢下蹲至膝盖不超过脚尖,每次坚持10-15秒,做3组,练下肢力量(有膝关节问题的老人,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角度);
起床“三步走”防跌倒:醒来先躺30秒,坐起来等30秒,双脚落地再等30秒,再慢慢起身,尤其适合高血压、体位性低血压的老人。
特别提醒:别追求“快”和“多”,重点是每天坚持,下雨下雪天就在室内慢走,别勉强出门。
2.认知能力:别让大脑“闲下来”,日常小事就能练
大脑越用越灵,就像机器常转才不容易锈。临床发现,坚持用脑的老人,认知衰退速度会慢很多。
目标:保持大脑活力,延缓认知衰退。
方法:每天读书看报、下下棋、打打牌、拼拼图。尝试学习一项新技能,如使用智能手机拍照、上网看新闻等。既能动脑又能社交,让大脑经常处于“需要思考”的状态。
特别提醒:如果发现经常忘事(比如反复找钥匙)、说话颠三倒四,别不当回事,及时到老年科做认知评估,早干预效果好。
3.营养状况:别只吃“清淡”,这样吃才有力气
很多慢病老人忌口过度,结果把自己饿得没力气。糖尿病、高血压老人也需要充足营养,关键是“吃对”。
目标:对抗老年性营养不良和肌少症。
方法:
每天必吃“三个一”:一杯温牛奶(乳糖不耐受就选舒化奶)、一个鸡蛋(胆固醇高的老人可隔天吃1个蛋黄)、二两优质肉(鱼肉、鸡胸肉、瘦猪肉,清蒸或煮着吃最好),补充蛋白质防肌肉流失;蔬菜多吃“深色的”:每天吃够500克蔬菜,菠菜、西兰花、胡萝卜等深
色菜占一半,膳食纤维够了,肠道才通畅;调味“减盐不减味”:高血压老人每天盐不超过5克,但别一点盐不吃,可用葱、姜、蒜、柠檬汁提味,不然没胃口吃不下,反而更缺营养。特别提醒:吃得下、吃得够、吃得均衡。
4.心理状态:别憋在家里,找到“乐子”很重要
孤独、不开心,会像“隐形慢性病”一样消耗内在能力。临床中不少老人指标正常,却因为情绪差导致身体没劲儿、不想动。
目标:避免孤独感和抑郁情绪。
方法:
多“唠嗑”:每天跟家人聊10分钟,哪怕说说菜价、天气;跟老邻居打电话、一起遛弯,别总一个人待着;找个“小爱好”:种花、养鸟、练书法、跳广场舞,哪怕每天花20分钟做喜欢的事,心情也会不一样;有心事别“闷着”:觉得委屈、烦躁时,跟儿女或信任的老伙计说说,实在难受就去心理门诊,别硬扛。
特别提醒:保持社交,找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5.感官功能:别等“看不见、听不清”才重视,定期查
视力、听力下降会让老人慢慢“脱离世界”,影响认知和情绪。除了定期监测血压血糖,也应定期关注自己的行动速度、体重变化、记忆力和情绪状态。
目标:及早发现潜在的功能下降。
方法:
视力:每年查一次。有白内障、青光眼的老人,别等看不清了才就医,早治疗能保住视力;看书、看手机别太久,每20分钟远眺5分钟;
听力:别嫌“麻烦”。不清别人说话时,别总说“你大点声”,及时配助听器(很多社区有免费听力筛查),不然越听不见越不想说话,容易孤独;
简单自测:看电视时音量是不是越开越大?跟人聊天总问“你说啥”?如果是,赶紧去查感官功能。
特别提醒:将功能评估和疾病检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如果发现明显变化,应及时到老年科就诊,进行系统评估。
多病老人必看:“人民”专家给的3个“核心提醒”
考虑到慢病老人要管理多种疾病,老年科团队结合临床经验,总结了3条实用建议:
慢病管理是“地基”,先把指标稳住:内在能力再重要,也得建立在病情稳定的基础上。一定要跟医生配合好,按时吃药、定期复查,让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不捣乱”。比如降糖药、降压药别自己随便换,有不舒服及时跟医生说,避免药物副作用影响身体功能。
把“养能力”融入日常,不用额外花时间:不用特意抽时间“保养”,把动作揉进生活里:做饭时多站一会儿,别总坐着;看电视时做几次抬腿动作;跟家人吃饭时多聊聊当天的事,既能练认知又能沟通感情,不知不觉就把五大支柱护住了,形成健康管理的良性循环。
遇到“搞不定”,找老年科“综合评估”:如果觉得“浑身没劲儿”“记性差得厉害”,或者多种问题缠在一起不知道先管哪个,别自己琢磨,去医院老年科做“老年综合评估”。医生会从疾病、功能、营养、心理等方面全面检查,帮你制定个性化方案,比如该补什么营养、适合哪种运动,让守护内在能力更精准。
重阳佳节,我们祝福长辈“福寿安康”,更希望他们“有质量地长寿”——哪怕带着慢性病,也能自己走路、好好吃饭、开心聊天。“内在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老了就一定会丢,只要每天花点心思保养,就能守住这份“晚年底气”。
重阳节不妨把这篇指南读给家里的长辈听,帮他们从散步、吃好一顿饭、跟人聊聊天开始,守护内在能力。愿每一位长辈都能在岁月里,既有健康的底气,又有生活的乐趣,安享每一个幸福的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