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笔者常常听到老年患者咨询这样的问题:“医生,药品说明书上写的副作用这么多,我越看越怕,能不能少吃点药?”“我的血压这几天挺正常的,是不是可以先停一下降压药?”“是药三分毒,听说西药伤肝、伤肾,我改吃保健品行不行?”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老年慢病用药这个问题。我们的目的是让大家科学认识药物,从“怕吃药”转变为“会吃药”,更好地为健康保驾护航。

误区一:药物副作用大,能不吃药就不吃。
这是最常见的一个用药误区。我们可以用天平的比喻来解释这个问题。天平的一端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对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的持续损害,这个砝码非常沉重,是致残甚至致命的根本原因;天平的另一端则是用药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这个砝码在医生科学的监测和干预下,通常是相对轻微、可控、可逆的。
举个例子,我们的血液在血管里流动时,会对血管壁产生一定压力,即血压。若血压长期控制不佳,就像持续的高压水流冲击着脆弱的水管(血管),最终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肌肥厚、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严重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反复强调高血压患者一定要科学降压。虽然少数人在服用降压药后可能会出现干咳、脚踝水肿等不适症状,但大家不必过度担忧,通过调整用药方案,这些不适大多可以缓解或消除。医生会详细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为您选择最适合且安全的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实现“达标且安全”的双重目标。
医生提醒:科学权衡利弊,不必追求绝对“零风险”。
从天平的比喻可以看出,这其实是一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智慧。面对慢性病这场持久战,我们的目标不是追求绝对的“零风险”,而是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找到整体获益最大、风险相对较小的最优方案。拒绝用药并非明智之举,看似避免了副作用的“小风险”,实则选择了疾病进展的“大危机”。
误区二:保健品可以放心吃,甚至用它替代药物治疗。
很多老年朋友认为保健品是营养品,想用它们来替代药物,这种做法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需要明确的是,保健食品的定位是“调节机体功能,降低疾病风险”,它不具备治疗疾病的药理作用。保健品不等于药品,如果用保健品替代降压药、降糖药,意味着放弃了有效的治疗,甚至可能加快疾病进展,对健康无益。
很多保健品,如银杏叶提取物、灵芝提取物、深海鱼油,与患者服用的药物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或增强药物毒性,或减弱药物疗效。因此,如果慢病患者计划服用保健品,务必告知医生,以便进行全面评估。
此外,有些患者认为中药“纯天然、无副作用”,看身边朋友服用中药后效果不错,于是自己也买来吃。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同样是高血压,有人是肝阳上亢,有人是阴虚火旺,有人是痰湿内阻,所用方药截然不同。如果药物不对证,很可能“良药变毒草”。例如,含有甘草的某些中药方剂,如果与降压药同用,可能引起水钠潴留,反而影响降压效果。
医生提醒:保健品不是药品,使用前先咨询医生。
笔者能够理解大家追求“自然”“温和”用药方案的心理,但真正的温和是建立在安全有效的基础之上的。规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在医生指导下,让中药和西药各展所长、优势互补,而不是让它们互相“打架”,或是盲目排斥其中之一。

误区三:用药方案一旦确定就不用再更改。
很多老病友在拿到处方后,就常年不变地服用,认为“一直吃准没错”。殊不知,我们的身体就像一辆行驶中的汽车,路况(身体状况)一直在变,用药方案也应定期更新、动态调整,就像开车时需要实时导航一样。
随着年龄增长、季节变换、合并其他疾病等情况,我们的肝肾功能、体重、电解质水平都可能发生变化,对药物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定期复查(如测血压、血糖、血脂,检查肝肾功能等)的根本目的是让医生获得“最新路况信息”,从而为患者优化药物剂量、更新用药方案、提升治疗效果。
优化药物剂量:当患者病情稳定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增强时,医生可通过将药量调整至最低有效剂量,避免药物蓄积风险。
更新用药方案:若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有更适配的新型药物上市时,制订新的用药方案有助提高安全性,让治疗“事半功倍”。
提升治疗效果:当指标波动,如血压反跳、血糖失控时,通过剂量调整或联合用药强化治疗,可防止靶器官损害。
医生提醒:您的健康“导航”需要定期更新。
患者应重视定期复查,特别是当病情出现波动时,应及时请医生调整用药方案。药物是一把双刃剑,但理性的用药认知与科学的干预方案,能让我们牢牢握住剑柄,让它成为守护健康的有力武器。这种基于生理指标的“个体化精细管理”,是保障长期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前提。
破解“药”结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认知和采取积极的行动。希望每一位老年朋友都能以健康知识为盾、规范行动为矛,获得长久而优质的晚年生活。

温馨提示:安全用药的三个锦囊
遵医嘱用药:患者应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严格按照医嘱的剂量、时间服药,不要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
定期复查:患者应把复查看作一次重要的“检修”,它是医生为您优化用药方案的依据。
主动沟通:把您的疑虑、不适症状、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主动、坦诚地告诉医生。您和医生是“战友”,沟通越顺畅,治疗越精准。
来源:老年健康报
文: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陈林榕
策划:郑颖璠
编辑:王千惠 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