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看病最讲究未病先防,以小见大,从生活中的细微表现,便能洞察体内潜藏的健康隐患。

肝脏作为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很多时候即便出现问题,初期症状也并不明显,极易被忽视。不过,晨起后的一些身体反应,却可能是肝脏发出的求救信号。
晨起四表现,是肝脏在求救
1、眼睛干涩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眼睛之所以能正常视物,全依赖肝血的滋养。一旦肝血不足,无法濡养眼睛,就会出现眼干、眼涩的症状;若眼睛发红、肿痛,则多属于肝火旺盛。
比如,长期熬夜、用眼过度的人,常常会感觉眼睛干涩难受,这很可能是肝脏在提醒你,肝血已经亏虚了。
2、口干口苦
晨起口干口苦,多与肝胆火旺脱不了干系。过于旺盛的肝火会灼烧津液,致使津液无法上承至口腔,从而出现口干症状。
此外,肝胆火旺还会影响胆汁的疏泄,若胆汁上泛于口,就会让人感觉嘴里发苦。这类人通常舌苔厚腻,口气也比较重。
3、头部胀疼
尤其是头的两侧、太阳穴位置出现胀痛,此处有胆经循行,由于肝胆互为表里,当肝胆火旺上炎至头面时,就容易引发头晕、头胀痛。
这类人往往脾气较为暴躁,情绪容易激动,一点就着。
4、身体僵硬
早上睡醒后,感觉胳膊腿伸展不开,全身的筋都不舒展,晚上睡觉还容易抽筋。中医讲,肝主筋,人体的筋脉同样需要肝血的滋养。
一旦肝血亏虚、肝阴不足,筋脉就会因失去濡养而挛缩,弹性变差。
中医推荐这些养肝方法
1、调畅情志
老百姓常说 “万病气上来”,中医也有 “怒则伤肝” 的说法。情志异常会影响肝脏功能,而肝气疏泄不畅反过来又会加重情志问题。
保持良好的情绪对肝脏健康至关重要。平时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遇到烦心事,可以通过听音乐、散步、找朋友倾诉等方式排解,避免长期处于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中。
2、饮食养肝
中医认为,养肝之体用酸,疏肝之气用辛。春季是养肝的好时节,此时可适当食用一些辛甘发散之品,像葱、春笋、香菜、香椿等,有助于疏通肝气。
同时,也可多吃些养肝补肝的食物,比如鸡肝,味甘而温,有补血养肝的功效;鸭血性平,能养肝血。日常饮食应尽量保持清淡,减少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减轻肝脏负担。
3、音乐养肝
肝属木,在音为角。角调式音乐具有调和肝胆疏泄的作用,春季可多听。每天 19:00 - 23:00 是最佳欣赏时间,此时人体的气血流注于肝胆经,聆听角调音乐,能更好地促进肝气的疏泄与条达。
像《胡笳十八拍》等曲目,就很适合养肝时聆听。
4、中药调肝
中药在调肝方面效果显著,但需在医师指导下,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药材。疏肝理气类的有橘皮、佛手、玫瑰花、代代花、合欢花等;清利肝火类的如菊花、蒲公英、丹皮、夏枯草等;柔肝养肝类则有枸杞子、白芍、酸枣仁、五味子等。
比如,肝郁气滞的人,可用玫瑰花、陈皮泡水代茶饮,疏肝解郁;肝火旺盛者,适量饮用菊花茶,能帮助清肝火。
5、早睡护肝
《黄帝内经》记载 “人卧则血归于肝”,充足的睡眠对肝脏养护至关重要。
肝脏在夜间需要进行自我修复与排毒,根据子午流注理论,子时(23∶00 - 1∶00)属胆经循行时段,丑时(1∶00 - 3∶00)属肝经循行时段。尽量在晚上 10 点前上床就寝,保证这两个时段处于深度睡眠状态,让肝脏得到充分休息,更好地发挥藏血功能。
6、运动养肝
运动能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阳气升发,还能缓解紧张情绪,减轻压力。
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散步、慢跑、登山、打太极、打八段锦等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坚持定期运动,能增强肝脏的代谢能力,提升肝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