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漫长征程中,医生的武器库里有着不同层级的“武器”。广州华康中医医院杜鹏主任形象地指出,如果将风湿病的治疗策略比作一座“金字塔”,那么非甾体抗炎药无疑是这座金字塔最坚实、最广泛的基础。它们虽不能改变疾病的长期进程,但却是快速控制症状、提升生活质量的“先锋部队”。
一、何为非甾体抗炎药?——炎症与疼痛的“快速灭火器”
杜鹏主任解释道,非甾体抗炎药是一大类不含有甾体结构的抗炎、止痛、退热药物的总称。我们熟悉的布洛芬、双氯芬酸、塞来昔布、依托考昔等都属于这一家族。
它们的核心作用是抑制环氧化酶,从而减少导致疼痛、发热和血管扩张的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的产生。
“您可以将其理解为一场火灾中的‘快速灭火器’,”杜鹏主任比喻道,“当关节内‘炎症之火’燃起,引发红、肿、热、痛时,非甾体抗炎药能迅速扑灭明火,有效缓解症状,让患者从剧痛中获得喘息。”
二、为何是“金字塔”的基石?——不可或缺的三大角色
在风湿病的综合管理中,非甾体抗炎药扮演着三个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角色:
- 急性期的“救援先锋”: 在痛风急性发作、类风湿关节炎或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时,患者往往疼痛难忍。此时,非甾体抗炎药能快速起效,在几小时到一天内显著减轻疼痛和僵硬,是首选的对症治疗药物。
- 慢性期的“症状管理者”: 对于许多慢性炎性关节炎患者,非甾体抗炎药可以作为长期管理的一部分,持续帮助控制背景性的疼痛和僵硬,改善关节功能,保障日常活动能力。
- 协同治疗的“得力助手”: 它们与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联用时,能起到完美的“互补”作用。后者像“慢效除草剂”,从根源上抑制免疫异常,但起效缓慢(数周至数月);而非甾体抗炎药则在此“空窗期”内,负责控制症状,为慢效药物发挥作用赢得时间,共同提升整体治疗效果。
三、科学使用:权衡疗效与安全
杜鹏主任郑重提醒,非甾体抗炎药虽是基础用药,但绝非可以随意使用的“零食”。其使用必须遵循科学原则:
- 短期、按需使用为原则: 应使用能控制症状的最低有效剂量和最短疗程,避免不必要的长期、大剂量使用。
- 警惕潜在副作用: 最常见的风险包括胃肠道损伤(溃疡、出血)、肾脏损伤、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以及影响血小板功能。对于有胃病、心血管病、肾病史的患者,需格外谨慎。
- 个体化选择药物: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并症及风险因素,选择最合适的非甾体抗炎药。例如,对胃肠道高风险者,可能会选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或同时加用护胃药物。
四、明确地位:是“治标”而非“治本”
患者必须清醒认识到,非甾体抗炎药是对症治疗(治标) 的药物,它们能有效控制炎症和疼痛,但并不能阻止疾病的免疫病理进程和关节的结构性破坏。
“它们负责控制‘火情’,但无法修复失火的‘消防系统’(免疫系统)。”杜鹏主任强调,“因此,绝不能因为症状缓解就自行停用医生开具的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后者才是阻止疾病进展的‘治本’之策。”
结语
广州华康中医医院杜鹏主任最后总结,在风湿病治疗的“金字塔”中,非甾体抗炎药作为坚实的基础,其地位无可替代。它们为无数患者提供了及时的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然而,使用这把“双刃剑”必须遵从医嘱,做到科学、合理、个体化,使其在发挥强大症状控制作用的同时,将潜在风险降至最低,与其他治疗策略共同构筑起控制病情的坚固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