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岁的李先生躺在病床上,攥着诊断书的手不停发抖,眼泪砸在刚满周岁的小儿子照片上:"要是早点去做检查,现在也不会拖累全家..."

这份结直肠癌晚期的报告,像块巨石砸碎了他的生活。可没人知道,癌症的信号早在 3 年前就已亮起,那时他只是偶尔大便次数增多,一天要跑两三次厕所。"我们家肠胃都弱,肯定是消化不良",李先生没当回事,自己买了些助消化的药对付就过去了。
直到去年,情况彻底失控:一天腹泻三四次成了常态,大便多是稀水样,每次排便前小腹都绞痛得厉害,有时疼到直冒冷汗。更奇怪的是,他开始莫名发烧,半年瘦了近 20 斤,脸色苍白得像纸。妻子硬拉着他去医院,医生听完症状就建议做肠镜,可李先生一听说要从肛门插管子,当即拒绝了:"就是肠炎,吃点药就行了。"

第二次去医院是因为大便带血丝,他心里咯噔一下,可临到检查还是打了退堂鼓。直到公司体检套餐里强制包含肠镜,他才不情不愿地躺上检查台,结果出来时,医生叹了口气:"肿瘤已经侵犯肠壁了,要是早来半年,治愈希望能大很多。"
一、肠癌不是突然来的:5-10 年的 "潜伏期",全靠自己耽误
在消化科门诊,这样的病例太常见了。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林国乐主任医师曾说:"临床上 80% 的晚期肠癌患者,都是自己 ' 养' 出来的癌。" 很多人以为肠癌是突然发生的,其实它有段漫长的 "潜伏期"。

肠癌本质是肠道黏膜细胞发生恶性病变,在结肠或直肠形成肿瘤。国家卫健委2024 年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 年我国新发结直肠癌 51.71 万例,死亡 24 万例,发病率已跃居恶性肿瘤第二位。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些患者里超 70% 在确诊时已到中晚期。
为啥会拖到这么严重?因为肠癌的发展要经过 5-10 年的演变:先是肠道出现息肉,慢慢长大、癌变,最终形成肿瘤。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李华山主任解释:"早期息肉和小肿瘤几乎没症状,等出现便血时,往往已经侵犯血管了。" 这就是为啥说 "肠癌是傻子癌",因为它的发展速度慢,只要及时筛查,完全能在萌芽期消灭。

可很多人偏偏错过了机会。福建省肿瘤医院施宏主任发现,不少患者要么觉得直肠指检难为情,要么害怕肠镜疼痛,硬生生把筛查拖成了确诊。更可惜的是,早期肠癌 5 年生存率能达到 90% 以上,晚期却不足 10%。李先生要是 3 年前做了肠镜,或许现在还能抱着儿子散步。
二、别等便血才警觉!这 5 种异常,其实是肠癌的早期暗号
很多人都以为便血是肠癌的首发信号,可临床数据显示,近半数患者早期根本不会便血。林国乐主任医师提醒:"肠道不同部位的肿瘤,表现出来的症状差异很大,这 5 种异常更该警惕。"
1. 反复腹泻:不是肠炎,是肿瘤在 "捣乱"

正常排便应该是一天 1-2 次,大便成形。如果突然变成一天腹泻 3 次以上,而且持续超过 3 个月,就得当心了。这是因为肿瘤会刺激肠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让肠道蠕动加快,便意频繁。
尤其要注意左半结肠癌,因为左半结肠腔比较窄,肿瘤更容易刺激肠壁,导致水样腹泻,有时还会夹杂黏液。郭先生早期的腹泻症状,其实就是肿瘤发出的第一个信号,可惜被当成了消化不良。
2. 便秘交替:肠道被 "堵" 住了

有些患者不会腹泻,反而会便秘。这是因为肿瘤越长越大,堵塞了肠腔,大便无法顺利通过。更典型的是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比如今天拉水样便,明天又好几天拉不出来,这是肠道功能紊乱的表现。
李华山主任说:"这种交替症状很容易被当成肠易激综合征,但肠癌引起的便秘会逐渐加重,吃泻药也不管用。" 要是你也有这种情况,别再靠泻药救急,赶紧去查肠镜。
3. 大便变细:像挤牙膏一样的危险信号

判断肠道健康,除了次数,还要看形状。如果大便从圆柱形变成细条状,每次都要用力挤,像挤牙膏一样,说明肠道里可能有肿瘤挡住了去路。
这种情况在直肠癌患者中更常见,因为直肠是粪便排出前的最后通道,肿瘤会直接挤压大便,改变它的形状。要是发现大便形状持续改变超过 1 个月,哪怕没有便血,也得筛查。
4. 腹部包块:能摸到的 "定时炸弹"

用手摸肚子时,如果在小腹位置摸到质地偏硬的肿块,而且推不动,没有明显疼痛,很可能是肠癌的信号。这种包块其实就是长大的肿瘤,有时还会伴随隐痛。
右半结肠癌患者更容易出现腹部包块,因为右半结肠腔大,肿瘤能长到一定大小才会有感觉,同时还可能伴有贫血症状,比如头晕、乏力。郭先生要是早点摸过自己的肚子,或许能发现异常。
5. 莫名消瘦:肿瘤在 "偷" 你的营养

短期内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是很多癌症的共性信号,肠癌也不例外。肿瘤细胞会大量吸收身体的营养,导致患者食欲下降、消化不良,进而出现营养不良。
如果半年内体重掉了 10 斤以上,还伴有发烧、乏力,一定要警惕。尤其是右半结肠癌患者,因为肿瘤容易出血,还会导致慢性贫血,脸色苍白、手脚无力的症状会更明显。
三、不想拖成晚期?筛查要做对,这些误区别踩
既然肠癌这么会 "伪装",筛查就成了最好的防御武器。在2024 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中明确指出,规范筛查能让肠癌死亡率降低 40%。可很多人对筛查还有误解,这些坑一定要避开。
误区 1:年轻就不用查?30 岁也可能中招
很多人觉得肠癌是老年人的病,其实近年来年轻化趋势特别明显。数据显示,我国 30-40 岁人群的肠癌发病率,比 10 年前上升了 40%。郭先生才 36 岁就确诊,就是典型例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李晓波主任建议:普通人群男性 40 岁、女性 45 岁就要开始常规筛查;如果有家族肠癌病史、慢性肠炎,或者经常吃加工肉、久坐不动,最好提前到 35 岁开始。别觉得年轻就扛得住,癌症可不分年龄。
误区 2:肠镜太疼不敢做?无痛肠镜真的不疼
害怕疼痛是很多人拒绝肠镜的主要原因,可现在的无痛肠镜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检查前会静脉注射短效麻醉剂,10 秒就能入睡,整个过程 15 分钟左右,醒来时已经结束了,几乎没有不适感。

而且无痛肠镜的安全性很高,并发症发生率不到 0.1%。费用也不贵,加上麻醉费大概 400-1400 元,大部分还能医保报销。比起晚期治疗花的几十万,这笔筛查费太值了。
误区 3:只做大便潜血就够了?漏诊率很高
很多人体检只做大便潜血试验,觉得方便省事。但大便潜血只能查出有没有出血,对于没有出血的早期息肉和肿瘤,根本查不出来,漏诊率能达到 50%。

李晓波主任强调:"肠镜是肠癌筛查的金标准,能直接看到肠道黏膜的情况,还能取组织做病理检查。" 建议高危人群每 5 年做一次肠镜,普通人群每 10 年一次;每年再配合一次大便潜血试验,这样才能全面排查。
误区 4:筛查正常就万事大吉?息肉还要随访
有些人做了肠镜没发现问题,就觉得永远安全了。可肠道息肉会反复长,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很高。如果第一次筛查发现息肉,切除后最好每年复查一次;没有息肉的话,也得按规定时间定期检查。
四、养肠护肠,从这 3 件事做起
除了定期筛查,日常习惯对肠道健康也很重要。结合《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的建议,这 3 件事一定要坚持:

1. 调整饮食:少吃红肉和加工肉,比如香肠、培根,每周别超过 500 克;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比如燕麦、芹菜、苹果,每天至少 25 克;再搭配点乳制品,能降低息肉风险。
2. 别久坐不动:每天至少运动 30 分钟,比如快走、游泳,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毒素堆积。研究显示,久坐人群的肠癌风险比常运动的人高 25%。

3. 控制体重不喝酒:肥胖和酗酒都是肠癌的危险因素,男性每天喝酒别超过 25 克,女性 15 克,最好直接戒酒。
李先生在病床上悔不当初:"要是以前能少吃点烧烤,多运动运动,别总拖着不做检查,也不会走到这一步。" 可世上没有后悔药,与其等到确诊再忏悔,不如现在就行动起来。
要是你或家人也有文中提到的腹泻、便秘、体重下降等症状,别再硬扛了,赶紧去医院做个肠镜。早一天筛查,就多一分健康的保障,这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负责。
参考资料: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李华山主任医师。结肠癌[EB/OL]. https://m.dayi.org.cn/disease/1156646?from=jrtt, 2025-10-22.
[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李晓波主任医师。无痛肠镜 [EB/OL]. https://m.xiaohe.cn/medical/disease/70000000008304, 2025-10-22.
[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林国乐主任医师。直肠癌 [EB/OL]. https://m.dayi.org.cn/disease/1160477?from=jrtt, 2025-10-22.
[4].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 (2024 年版)[EB/OL]. http://www.nhc.gov.cn/ylyjs/pqt/202408/1a667cc7e09a44678b951246691d0273.shtml, 2024-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