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本帮菜的食谱中,葱烤大排是一道看似平常,却极具代表性的家常美味。它不似蟹粉菜式的矜贵,也没有油爆虾的讨巧,但其背后蕴含的烹饪技艺与风味逻辑,恰恰体现了海派饮食文化中“浓油赤酱”、精工细作以及追求本真的哲学。
这道菜的“讲究”,首先体现在对主料大排的处理上。大排,指的是猪里脊肉连接肋骨部位的肉,外面带有一层白色的筋膜。处理得当,它便嫩滑无比;处理不当,则口感干柴。地道的做法是,需用刀背或肉锤,顺着猪肉的纹理,纵横反复地耐心拍打。这一步的目的,一是为了打断肉中的筋膜,使口感变得松软;二是为了将整块大排拍薄、拍大,使其受热更均匀,也更易入味。拍打后的腌制,通常用少许料酒、酱油和蛋清,抓匀后加入淀粉上浆,锁住肉汁水分。
而菜名中与“大排”并列的“葱”,绝非可有可无的配角,而是赋予这道菜灵魂的关键。大量的上海本地香葱(小葱)是必不可少的,通常需要一整碗甚至更多。葱的处理分两部分:葱白段用于增香,葱叶则主要用于铺底。在烹饪时,葱段需要在小火宽油中慢慢煸炒,直至其水分蒸发,颜色变得焦黄,散发出浓郁而纯粹的葱油香气。这个过程被称为“烤”,实质上是让葱的风味物质充分释放并融入油中。
烹饪的步骤更是环环相扣,体现着海派菜的精细。首先,将腌制好的大排煎至两面微黄,定型锁汁,取出备用。然后,在煸好葱油的锅中,将大部分煸黄的葱段铺满锅底,如同为大排铺设一张“葱床”。接着,将煎过的大排平铺在葱上,加入料酒、老抽、生抽和适量的糖与水,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煨。让大排在浓郁的酱汁与葱香的共同作用下,慢慢吸收滋味。最后,可以勾一个薄芡,让酱汁能紧紧地包裹在每一块大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