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经内科的急症中,癫痫持续状态堪称一场需要与时间赛跑的“大脑风暴”。它不仅代表着一次持续的癫痫发作,更是对大脑神经元的持续性损害。每一次分钟的流逝,都可能意味着后续治疗难度的增加和愈后风险的提高。因此,清晰、果断地掌握其处理原则与策略,是挽救生命、保护脑功能的关键。
要有效应对,首先需明确一个核心概念:什么是癫痫持续状态?传统的定义是“持续30分钟以上的连续发作,或两次发作间期意识未完全恢复”。但在临床实践中,这个时间窗口已被大大提前。如今,主流的观点是,任何超过5分钟的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就应被视为癫痫持续状态,并立即启动紧急处理。这一转变凸显了现代医学对时间紧迫性的深刻认识——我们等不起30分钟。
面对这样的急症,其处理流程必须像精密的仪器一样,环环相扣,有条不紊。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核心阶段:紧急稳定、终止发作和寻找病因。
第一阶段:紧急稳定与评估——“先开枪,后瞄准”
当患者发作持续超过5分钟,第一要务不是进行复杂的病因诊断,而是实施“ABC”原则,即气道(Airway)、呼吸(Breathing)、循环(Circulation)。
- 确保气道通畅:立即让患者侧卧位,防止舌后坠和分泌物误吸入气道,这是预防窒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同时迅速清除口鼻分泌物,但切记不要强行往患者嘴里塞任何东西,这极易造成牙齿损伤和异物梗阻。
- 保障有效呼吸与循环:在保持气道通畅的基础上,迅速评估患者的呼吸和脉搏。同时,建立可靠的静脉通路,如同开辟了一条生命补给线,为后续快速给药奠定基础。
- 快速评估与监测:在稳定生命体征的同时,医疗团队会快速测量血糖、血压、血氧饱和度,并进行心电监护。这些基础数据是后续决策的重要依据。
这个阶段的核心思想是“先开枪,后瞄准”。即在未完全明确病因前,先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生命中枢,为后续的精准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第二阶段:快速终止发作——“时间就是大脑”
在生命体征初步稳定后,当务之急是使用强效、快速的药物扑灭这场“神经火灾”。药物治疗遵循一个清晰的阶梯方案:
- 一线治疗:苯二氮卓类药物是毋庸置疑的首选。 像劳拉西泮、地西泮(安定)等,能够快速增强大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像消防队一样迅速压制火势。它们起效迅速,应通过静脉途径立即给予。
- 二线治疗:当一线药物效果不佳时,需立即启用长效抗癫痫药物。 常用的是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或苯巴比妥。这些药物能形成更持久的保护性抑制,防止癫痫再次复发。
- 三线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处理。 如果上述两轮药物治疗后,发作依然持续,则意味着进入了难治性阶段。此时,通常需要将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ICU),进行气管插管保证通气,并启用全身麻醉药物,如丙泊酚或咪达唑仑,以深度抑制脑电活动,强制“叫停”发作。
整个给药过程,必须记录用药时间和剂量,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做到分秒必争。
第三阶段:探寻并根治病因——“斩草除根”
终止发作是治标,探寻病因才是治本。一个成功的处理策略,绝不会在发作停止后就画上句号。癫痫持续状态就像一声警报,其背后往往隐藏着真正的“纵火犯”。常见的病因包括:
- 突然停用或漏服抗癫痫药物;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炎、脑膜炎);
- 脑血管意外(脑卒中);
- 颅脑外伤;
- 代谢紊乱(如低血糖、电解质失衡);
- 脑肿瘤等。
因此,在病情稍稳后,必须立即着手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以及更全面的血液生化分析,力求找到根本原因,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复发。
总结而言,处理癫痫持续状态,是一场体现现代急诊医学精髓的战斗。 它要求我们具备清晰的临床思维:以时间为主线,以生命支持为基础,以快速终止发作为核心,以根除病因为终极目标。 每一个环节的延误,都可能对患者的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公众了解这些原则,有助于在紧急情况下保持冷静,正确呼救;而医务工作者恪守这一策略,则能最大程度地守护患者的生命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