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皮肤发炎别大意!小心一步步“长”成瘢痕

皮肤上的小炎症,比如一颗痘痘、一次蚊虫叮咬后的红肿,在很多人眼里不过是“小事一桩”,但对某些人来说,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炎症却可能成为瘢痕的“导火索”。皮肤从发炎到形成瘢痕的过程,就像一场失控的“修复战争”——原本是保护机体的炎症反应,却因为过度或持续存在,导致组织修复异常,长出高出皮肤的瘢痕,甚至发展为更顽固的瘢痕疙瘩。了解这个演变过程,才能明白为什么医生总强调“皮肤发炎别大意”。

一切始于皮肤的“防御警报”。当皮肤受到损伤(如划伤、感染)或刺激(如过敏原、蚊虫毒素),免疫系统会立即启动炎症反应:血管扩张,血液中的白细胞、炎症因子迅速聚集到“战场”,目的是清除病原体、修复损伤。这个阶段通常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是正常的生理保护机制。但如果炎症反应过于剧烈,或是持续时间过长,就可能打破皮肤修复的平衡——就像灭火时水用得太多,反而把房子泡坏了。

炎症过度会从两方面推动瘢痕形成:一方面,剧烈的炎症会损伤更深层的真皮组织,而真皮层的损伤越严重,修复时需要的胶原纤维就越多,越容易出现“过度修复”;另一方面,炎症因子会持续激活成纤维细胞(胶原的“生产者”),使其从“按需生产”变成“疯狂量产”,导致胶原纤维杂乱无章地堆积,形成凸起、质硬的瘢痕。临床观察发现,同样是烫伤,浅二度烫伤可能只留淡疤,而深二度烫伤因为损伤深、炎症重,更容易形成增生性瘢痕,这正是炎症程度影响修复结果的典型例子。

从炎症到瘢痕的演变,往往经历三个阶段:急性期(炎症红肿)、增生期(瘢痕开始凸起)、成熟期(瘢痕逐渐变硬变色)。在增生期,若炎症尚未控制,或反复受到刺激(如搔抓、感染),瘢痕就可能持续发展,甚至突破正常皮肤边界,形成具有侵袭性的瘢痕疙瘩。比如有些人反复挤压痤疮,导致毛囊周围炎症扩散,真皮层深度损伤,在脸颊形成“蟹足状”的瘢痕疙瘩;还有人被蚊虫叮咬后反复搔抓,使局部炎症迁延不愈,在叮咬处长出硬疙瘩。

预防炎症“催生”瘢痕,关键在于控制炎症反应和正确护理伤口。当皮肤出现炎症(如痘痘、小伤口),首先要避免搔抓、挤压,以免加重损伤和炎症;其次,根据炎症性质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如毛囊炎)可外用抗生素药膏,过敏引起的炎症(如湿疹)需使用抗过敏药物,蚊虫叮咬可涂抹止痒抗炎的药膏。对于已经形成的伤口,要保持清洁干燥,必要时使用促进愈合的药物,缩短炎症期。

如果炎症后已经出现瘢痕,也不必恐慌,早期处理能有效控制其发展。在瘢痕形成的前3~6个月(增生期),是处理的黄金时期,此时可使用硅酮类凝胶、压力疗法(如弹力绷带)抑制胶原过度增生;若瘢痕增生明显,还可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或5-氟尿嘧啶,缓解炎症反应和成纤维细胞活性。需要提醒的是,从炎症到瘢痕的过程是“可逆可控”的,但前提是尽早重视、科学处理,切勿等到瘢痕已经变硬变厚才想起处理,那时的治疗难度和周期都会增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皮肤发炎别大意!小心一步步“长”成瘢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