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请不要过度介入孩子的命运!真正厉害的父母,原来都是孩子的莫逆之交……

知道了!烦不烦!我又不是傻子,每天都说说说,有完没完!”一位妈妈听到儿子这番话,心碎了一地。

她想不通,自己只是站在父母的角度,想教育好孩子,怕孩子走弯路,给他提供一点过来人的建议和方法,怎么就那么招孩子烦呢?

每次只要儿子有一点不耐烦,她就会祭出口头禅:“我是你妈,你是我拿命生出来,拿命养大的,我怎么可能害你。我教你还不是为了你好……”

每到这时,她儿子就默默低下头,再一句话也不说。

这种场景是否也曾在你的家庭中上演?我们总是忍不住想为孩子铺平道路,却不知不觉间成了他们最想逃离的人。

01

父母的自负心

是养育孩子的最大黑洞

有句古话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其实,父母之患,也在好为父母。

一位妈妈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早上,睡梦中的她被女儿推醒,迷迷糊糊地看着女儿说要给自己一个礼物。枕头下,她摸出了撕成半张的纸币。

听女儿说另外半份放到了爸爸枕头下,她脑中警铃大作——女儿对金钱的概念居然这么弱,一定要趁此机会,好好讲一下金钱的价值和使用方法。

可她突然意识到,还是先不要急着给孩子“上课”。于是,她转头,认真对女儿表示感谢,感谢她愿意把自己的钱平等地分享给爸爸和妈妈。

果然,听到妈妈的夸赞,女儿开心极了。

她在事后感慨:教养孩子时,我们为人父母的常有一种奇怪的自负心,就是总要站在为人父母的角色,想要教给孩子点什么。

《父母的觉醒》中写道:传统的父母之道,是直线型、分等级的,是父母居高临下地掌控一切。

换句话说,我们总是自动把孩子当成弱势群体,觉得他们年龄小、懂得少,就想把我们的认知和经验教给他们,但这其实是一种带有自负心的变相控制。

心理专家武志红点明了本质:当父母总是想对孩子教点什么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放在了自恋维度的高位。

可是,父母站得高了,孩子蹲得就矮了。

02

当亲子角色颠倒

孩子成了“小大人”

在不少家庭中,一种更为极端的关系模式正在悄悄上演——亲职化(Parentification)。

什么是亲职化?它指的是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发生颠倒,父母放弃了他们身为父母原本应该做的事情,并将这种责任转移到孩子身上。

一位成年的女儿回忆道:“五岁的时候,我就学会了洗衣做饭,打扫房间。妈妈对我期望很大,希望我能代替她完成她年轻时跳芭蕾舞的梦想。”

“但她就像一个挑剔的、年长的朋友,一味的要我关心她,在意她的感受,满足她的期待,不然的话她就会表现得很受伤,那时会感觉自己很不孝顺。但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她剥夺了我的童年。”

这样的父母常常也是自恋的,不允许孩子成长为与自己分离的、独立的个体,他们期望,或潜意识里期望孩子应该对自己的幸福负责,而自己不想对孩子负责。

亲职化关系分为两种类型:情感型和工具型

情感型的父母会强迫孩子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孩子成为了父母的密友。这种类型的亲职化关系是最为破坏性的,因为事实上,孩子根本做不到满足父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

工具型则指孩子代替父母的角色满足家庭的物理及工具性需求,例如完成照看其他的弟弟妹妹、做饭等父母需要做的事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大人」。

这与孩子通过家务事来学习承担责任完全不同。前者的区别在于父母剥夺了孩子的童年,来强迫他成为一个成年照料者。

03

被三角化的孩子

一生都在为父母的关系买单

更为隐蔽的是,许多孩子不知不觉中被拉入父母的关系冲突中,成为解决夫妻矛盾的“调解员”。

家庭治疗师鲍温提出了三角关系的概念,他说三角关系是家人处理人际冲突焦虑的一种策略。

当一个家庭冲突特别剧烈时,家庭里的孩子最能体会到这种张力,所以,他会用各种办法转移这种冲突,使自己被三角化。

比如,他可能会产生身体的不舒服,这时全家人都会把注意力都转移到为他看病治病的过程中,从而家庭成员的冲突就暂时消失了。每一次冲突出现时,孩子都习得了这种应对模式,但对孩子却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一个孩子如果需要通过不断生病来调节父母的冲突,身心健康会受到严重损害。

一位女士回忆道:“由于女孩与妈妈天生的情感链接通道比较紧密,加上我母亲一遇到问题就喜欢抱怨,当她没办法去和父亲直接沟通,又没办法改变父亲以及自己的处境,作为女儿的我就自然而然的被三角化,成为她情绪发泄的一个安全出口。”

“从小到大,我听得最多的就是母亲对父亲的指控、批判和抱怨。一长段时间,我被弄得极端的愤怒、不满和抑郁。”

这种被三角化的经历影响深远:“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我无法站在女儿的位置上体会到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情感。一方面心疼妈妈在婚姻里所受的委屈,一方面又无力解决父母之间的冲突,那是一种绝望的痛苦。”

04

孩子需要自己的体验

而不是父母的经验

俞敏洪老师曾讲过自己的一个故事。他生长在徐霞客的故乡,从小听徐霞客的故事长大。

六七岁的时候,妈妈带着他坐轮船从长江到上海。一路航行,看着江水浩瀚,灯光琉璃,那一刻,少年的他,心中种下了“成为徐霞客”的种子。

多年后,他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大人所谓的‘标准答案’教不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独立自主能力的孩子。

只有孩子自己真实的体验,才能培养出他们对生命的热情,才有可能在未来拥抱更丰富的生命。

雷军分享过一个很有趣的观点:有经验的人,反而更容易创业成功。

他认为,我们传统的教育,是结果导向,追求成绩,追求正确。但却忽视了,真正好的教育,是以动手能力和实际能力为导向的。而这些能力,需要在一次次去实践、去试错中才能培养出来。

心理学家黄仕明曾说过:“在关系里,永远不要介入他人的命运。”

孩子,是只会忠于自己体验感的角色。让孩子自己找到为什么,远比父母直接告诉他是什么更重要。

作为父母,我们的无力感会伴随在孩子成长的每一刻中。但是,孩子只有经过自己一次次地尝试、努力、失败、成功,才能收获他们自己的经验,然后再形成适用于他们自己思维和成长的一套自洽系统。

而这个过程,父母只能是参与者,或者说只是参照者、引领者,但决不可能是控制者。

05

成为孩子的精神战友

而非人生导演

真正厉害的父母,懂得从居高临下的掌控者转变为孩子的“莫逆之交”。

雷军在提到自己如何培养女儿时,说他觉得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长和孩子之间要成为朋友。

他女儿写作业时,他基本不会盯着,而是会选另一种“陪”的方式。女儿对他说自己英语好,雷军就对女儿说自己数学好。

之后两人互相给对方当老师,一起学,一起成长。

我们很多父母在养育时容易走到一个误区,是总以为教育是单方面的影响。其实不然,教育应该是互动的。

父母影响孩子,孩子影响父母,彼此把对方当成镜子,然后,在质疑、认可、反思、改进中互相成长。

网上曾看到过一个视频。男孩问妈妈:“为什么每次我玩手机,你都要限制?”

妈妈回答:“因为玩手机是你的欲望,需求应该被满足,但欲望需要被控制。”

这个道理很对,但为什么很多孩子听不进去?因为当我们给孩子讲道理和经验的时候,其实是让自己站在了道德高位上去教育孩子,这对于年幼的孩子,或许还有一点效果,可一旦孩子的自我意识觉醒,就会开始反抗这种被教育的相处模式。

这种教育方式,把父母推到了孩子的对立面,高高在上的压倒,而不是和孩子成为一体,用亲子间的亲密感,进行平等地交流。

有压迫,就有反抗。

想明白这一点后,一位妈妈转换了自己的互动方式。她先自己躺那里刷了一会儿手机,然后着急忙慌地开始赶工作。当然,她把这一切都展示在女儿面前。

之后,她和女儿状似无意地聊天,向她诉苦自己,因为玩手机太久耽误了正常工作。并向她取经,问她是怎么规划玩手机和学习时间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请不要过度介入孩子的命运!真正厉害的父母,原来都是孩子的莫逆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