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黄肥。
眼下正是螃蟹腹内囤积膏脂的时候。应时寻味,这个时节的螃蟹又大又嫩,肉质肥美异常,吃上一口,好不快意。不过对痛风患者来说,这道时令美味可能是甜蜜的陷阱。
正所谓,一口蟹黄一口酒,关节疼痛跟着走。又到了品蟹的季节,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要警惕藏在蟹壳里的健康风险。
贪蟹一时爽,当心痛风来“敲门”
每到这个时节,总有不少因“蟹”而来就诊的患者。有的患者一顿连吃多只螃蟹,结果导致痛风急性发作,脚痛得走不了路,不得不坐着轮椅来看病;也有的患者几只螃蟹下肚,凌晨被痛醒……
要知道,痛风是一种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生与遗传、长期高嘌呤饮食等因素密切相关。痛风不仅会引起关节剧烈疼痛、导致反复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还可能形成痛风石,严重时甚至造成关节残疾和肾功能损害。
值得注意的是,痛风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数据显示,40岁以下痛风患者已占全部患者的15%,且这一比例还在逐年上升。
不少年轻人因经常熬夜、饮酒、偏爱高嘌呤食物,成为痛风的潜在目标。临床上,男性尿酸水平超过420微摩尔/升,女性超过360微摩尔/升,即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这是痛风的“前奏”。
痛风发作往往在夜间突然来袭,患者可能前一秒还安然无恙,后一秒就疼得无法站立,连被子轻轻触碰患处都如同针扎。病情严重时,脚踝、膝盖等关节也会受累,甚至逐渐变形,令人痛苦不堪。
螃蟹配啤酒,给身体“双重暴击”
河蟹,尤其是大闸蟹,每百克蟹肉嘌呤含量约为82毫克,属于中等嘌呤食物。但诱人的蟹黄却是隐藏的“嘌呤大户”,其嘌呤含量超过150毫克/100克,已跨入高嘌呤食物行列。
海蟹嘌呤含量约130毫克/100克,同样不宜多食。更危险的是“螃蟹配啤酒”的经典组合,这种组合对痛风患者堪称“双重暴击”。酒精不仅本身含有嘌呤,还会抑制尿酸从肾脏排出,堪称痛风急性发作的“加速器”。
不过,痛风患者也并非完全与蟹无缘。若近期血尿酸控制稳定,可偶尔食用1只到2只螃蟹的蟹肉,记得去除蟹黄与蟹膏,同时减少当天其他肉类摄入,并保证充足饮水,有助于尿酸排出。若正处于痛风发作期,或血尿酸持续偏高,则必须严格忌口。
防治痛风,关键在吃对
痛风患者不仅要注意控制嘌呤食物的摄入,也要控制蛋白质摄入,蛋白质摄入量每日要小于1克/每公斤体重,可食用奶、蛋、面,米等,多食蔬菜和水果,增加体内碱储量,防止尿酸结晶形成,增加尿酸排泄量,防止尿结石形成或促进已形成的结石溶解。
所谓高嘌呤含量的食物,就是指每100克食物中嘌呤含量达到150毫克以上的这类食物,主要包括动物内脏、沙丁鱼、比目鱼、鲱鱼、鲢鱼、小鱼干、牡蛎、蛤蜊以及禽类或者肉类熬制的浓汤、清汤等。
值得注意的是,痛风患者每天应保证2000毫升至3000毫升饮水量,有助于促进尿酸排泄。首选白开水,也可选择柠檬水、淡茶或无糖苏打水等。
除了饮食控制,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样重要。
体重管理: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肥胖,适当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肥胖患者容易合并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从而伴发尿酸升高,应该更加注意血糖、血脂问题,避免并发症出现,从而预防疾病。
科学运动:保持适量运动,可以有效预防痛风。锻炼时有微微出汗,觉得有点疲劳即可,避免剧烈运动诱发痛风;运动出汗后,需要马上补充水分,避免因水分丢失过多而引起不适。
运动方式可以选择赤脚踩鹅卵石、游泳、慢跑、快步行走等,其中快步行走的运动强度不亚于慢跑,每周进行4次到5次低至中强度有氧运动即可,每次30分钟到60分钟。痛风患者运动心率控制是安全锻炼的核心,牢记“170-年龄”上限值。
放松心情:患者精神压力过大,有可能会导致痛风症状加重。因此,当患者出现痛风时,需要确保身心放松,多做深呼吸,并可采取听轻音乐、看书、冥想等方式转移注意力,缓解自身的疼痛感。
除了蟹黄外,一些看似“清淡”的食物也可能含有较多嘌呤,如干豆类、香菇、紫菜等。部分甜饮料和果糖含量高的水果也会影响尿酸代谢。因此,痛风患者需建立全面的饮食观念,不只看重某一种食物,而应整体控制嘌呤摄入,保持膳食平衡。
如果经常在深夜出现单个关节(如大脚趾、脚踝等)红、肿、热、痛,尤其是饮酒或进食海鲜后发作,应高度警惕痛风可能,建议尽快就医检查血尿酸。确诊患者应遵医嘱规范治疗,并定期复查,将尿酸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秋风送爽,美味不止于大闸蟹。健康的身体才是长久享受生活的根本。避开上述痛风“雷区”,既不错过季节的馈赠,也能让关节安稳过秋。若尿酸控制不理想,请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作者为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超声介入/风湿免疫科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