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吃撑的机会很多,而适当饥饿的状态却很难得。事实上,适当的饥饿感是有益健康的。
《生命时报》综合多位专家观点,列出适当饥饿的好处,并教你科学保持这种饥饿。
适当饿一饿,缓解3种病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化虹表示,以下几种身体小毛病,可以用“饿”来解决:
1
某些小胃病
进餐后如果出现胃胀、胃痛,正是胃“不想让你再吃”的信号,这种情况下要少食。保持一点饥饿感,胃胀胃痛往往会自然消失。如果减少了饮食,胃部不适仍未缓解,就应该及时去看医生。
2
偶尔失眠
晚上人体新陈代谢率较低,吃得过饱,肠胃被迫“加班”,也直接影响睡眠质量,可能导致失眠、多梦、浅眠、噩梦等,时间久了会让人无精打采,昏昏沉沉,甚至导致记忆力衰退、神经衰弱等。
建议睡眠不好的人晚餐要控制量,更要控制好用餐时间,不要太早或太晚,睡前至少两小时内最好不要进食了。
3
体重超标
这里的饿并不是指不吃饭,而是要控制好三餐的量,每顿吃七八分饱,也可以用些小技巧来减少食量,比如换成小盘小碗吃饭、细嚼慢咽等。
适度饥饿有助修复身体
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适当保持饥饿对身体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调节免疫系统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团队发布的一项研究称,大脑对饥饿的感知可以直接影响外周免疫细胞的动态调节,而这个过程和身体是否真的缺能量无关——也就是说,光是“觉得饿”,就足以让免疫系统跟着发生变化。
延缓衰老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项研究提示,减少25%卡路里的摄入,可将健康成年人的衰老速度减缓2%~3%,死亡风险降低10%~15%。
提高抵抗力
国际生物期刊《细胞代谢》上的一项研究发现,适当饿一饿可以激活身体细胞自噬,促进体内垃圾物质的清除。这种作用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健康并提高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促进大脑健康
辽宁省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短期禁食会导致大脑代谢发生显著变化,促进大脑健康。
保持饥饿不等于极端节食
究竟怎么“饿”才合理?航空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方红娟表示关键在于适度,要避免让身体处于真正缺乏能量或营养的状态。
保持饥饿的程度因人而异
▶用热量来计算一日饮食的多少,成年人每天可摄入1500~2500千卡,具体根据个人活动量来决定,通常超过2500千卡为过量。
▶建议超重或肥胖者,每日能量缺口不要超过500千卡,以确保减重过程的安全与可持续性。
控制每顿饭的量
每顿吃七八分饱即可,也可采用少食多餐的形式,将固定量的食物分散成4~5餐,在一天中合理规划,比如在两餐之间适当加餐,一小份酸奶、坚果或水果都可以。
七分饱:胃还没觉得满,但对食物的热情已有所下降,主动进食的速度也明显变慢,但习惯性还想多吃,如果把食物撤走,换个话题,很快就会忘记吃东西;
八分饱:胃感觉满了,但再吃几口也不痛苦;
九分饱:还能勉强吃几口,但每一口都是负担,觉得胃里已经胀满;
十分饱:一口都吃不下了,多吃一口都痛苦。
均衡饮食
日常饮食要多包含鸡胸肉、鱼类、豆类、绿叶蔬菜、全谷物、燕麦等低升糖指数的食物,这样不仅能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能量和营养的缺失,还能减少血糖波动。
需要提醒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少吃,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的老年人、孕妇、备孕的人群,以及处在服药阶段的人,需要参考医生的建议。▲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