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显示,青少年首次确诊的平均年龄为13.41岁。在我们接触过的案例中,有孩子甚至在小学就已经确诊抑郁。
身体生病了,我们懂得去看医生;可孩子的“心”生病了,为什么面对专业的心理咨询,很多孩子却坚决地关上了那扇门?
当孩子拒绝心理咨询
实际是在拒绝什么?
-
孩子说“不去”,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个信号。
很多孩子首先会卡在“羞耻”这道坎上。无论是同学间不经意的玩笑、家长烦恼时的随口评价、还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误解。
他们在周遭环境里多少感受到了心理问题是件“丢人”或“软弱”的事。
这种氛围让寻求帮助本身就变成了一个沉重的心理负担,仿佛走心理咨询室的大门,就是在主动承认自己“有问题”或者“和别人不一样”。
然后就是信任问题。让一个深陷抑郁的孩子向一个完全陌生的人敞开内心最深的痛苦,这本身就像走钢丝。
他们会想:这个人真能懂我吗?会不会只是在走个流程、拿我当病例分析?我这些听起来很“疯狂”的想法会不会被笑话或轻视?
他们在害怕。害怕这次尝试只是又一次印证“没有人能真正理解我”,害怕袒露脆弱后换来的不是帮助,而是更深的孤立感或者评判。
再者,抑郁症本身就会悄悄地抽走他们的力气和希望。当他们整日被持续的疲惫、兴趣的丧失、无价值感以及“做什么都没用”的绝望念头缠绕时,还要去定期咨询,这么一件未知的、需要付出努力的事情,自然会感觉异常困难。
孩子内心可能有一个微弱的声音在说:“试试吧。”但很快就被更响亮的声音压下去:“算了,肯定没用”或者“我不值得被治好”。疾病本身的症状就是在为他们设置障碍。
同时,对心理咨询究竟是什么、能做什么的误解也起了作用。孩子可能压根不了解心理咨询是在两个平等的人之间协作去理解和解决问题。他们可能脑补一些可怕的场景,比如会被无情剖析、被操控思想,或者只是被敷衍地“聊天”。
这个过程中只要有过一次不愉快的咨询经历,比如觉得咨询师冷漠或者根本没帮上忙,这种负面记忆会像警报一样在下次机会出现时尖叫着阻止他们。未知加上负面预期,让那道门显得更加沉重。
还有一种情况,寻求心理咨询本身就不是孩子自己的选择,而是因为家长强硬安排、学校强制要求时,那种“被逼着”的感觉会彻底扼杀所有尝试的意愿。
这么来看,孩子拒绝心理咨询,很少是因为他们不想变好。他们拒诊的心理链条本质是环环相扣的:污名化引发羞耻感,羞耻感摧毁信任能力,抑郁症状又剥夺验证信任的动力,最后信息差和被动感彻底锁死出口。
孤立的心理咨询
难以对抗系统性支持缺失
-
还有一种可能,当心理咨询这条路在孩子身上走不通时,问题可能不在心理咨询本身,也不全在孩子身上,生病的可能是整个家庭。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鱼缸里的水浑浊了、氧气不足了、温度失衡了,其中的一条小鱼开始呼吸困难、无精打采。我们只盯着这条小鱼,给它喂最贵的药、用最好的仪器检查,甚至强迫它接受“治疗”,它能真正好起来吗?鱼缸的环境不改变,小鱼的困境就难以彻底解除。
孩子的心理世界同样如此。抑郁、焦虑、厌学、强烈的情绪波动…… 这些是孩子发出的痛苦信号。
他们的真实困境可能来自于父母之间未解决的冲突、压抑的情绪、过高的期待,有时是上一代甚至几代人未解心结的延续和折射。
孤立的心理咨询难以对抗系统性的支持缺失。这时候更建议从自身找答案,放弃去强行打开孩子,调整自己来影响孩子的“生态”。
这种改变,往往比直接要求孩子去做心理咨询更基础、更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