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妈,听我的,您再花多少钱,这病也根治不了啊!”在县医院诊室里,67岁的李大妈攥着刚取回的检查单,脸色发白,一边仔细听着医生的叮嘱,一边偷偷摸泪。她半年来已花费数万元在“包治”广告和各种秘方上,结果换来的却是反复的痛苦和日渐紧张的家庭气氛。
其实,现实生活中,像李大妈这样一心想“根除”顽疾的人比比皆是。有人轻信“包治百病”,有人攒钱、借债只为再试“神药”,可最终却落得人财两空。究竟有哪些疾病,现代医学依然难以彻底治愈?有人能否“花钱买健康”?尤其是第三种疾病,很多人都以为能根治,但医生的解释却令人意外……
这4种疾病,当前医学难以根治
在临床门诊,经常能遇到患者反复追问:“医生,能彻底好起来吗?”但必须强调,并非所有病都能根本消除。
以国家卫健委、中华医学会、权威医院共识为基础,下述4种高发疾病,至今无法根治,只能控制和缓解。
糖尿病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已高达12.4%。它不是单纯的“高血糖”,而是持续性代谢紊乱。胰岛β细胞受损不可逆,靠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只能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但目前医疗科技尚不能让病情彻底消失——即使部分早期2型糖尿病实现“缓解”,仍可能再反弹。
高血压
根据2020年中国心血管健康报告,中国高血压患者人数超2.45亿。高血压的形成受基因、饮食、年龄等多因素影响。一旦诊断,需要终身管理。药物只是“控制”血压,不能彻底修复血管硬化和功能异常。贸然停药或“断根”疗法极危害健康。
类风湿性关节炎
很多中老年患者误认为“吃点药、泡泡脚”能根治。实际上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反复发作,容易造成关节毁损。当前无药物可使其根除,治疗目标只是缓解疼痛、延缓关节变形。
慢性肾脏病(CKD)
慢性肾功能损害累及全国1.2亿人。一旦进入慢性期,肾小球纤维化不可逆。透析、换肾、药物都只能维持基本功能,无法恢复健康肾脏结构。“包治肾病”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
医生反复强调:“目前,这些病的根本机制还无法攻破,广告宣传根治的疗法没有科学根据,失去经济也失去健康,实属得不偿失。”
投入越多,疾病反弹风险为何反而更高?
许多患者在日复一日的治疗中纠结、心急,想“砸钱”寻求突破。可讽刺的是,钱花得越多,反而病情未必好转。原因主要包括:
盲目信广告,耽误规范干预
调查显示,35%-42%的慢性病患者曾因相信虚假广告而脱离正规治疗,延误了最佳干预时机。大量“特效药”“根治法”只是包装、伪科学,甚至危害身体。
擅自停药换方法,反复发作以高血压为例,部分患者因迷信“食疗”或“秘方”,擅自停药。结果一年内收缩压飙升80%以上,并发症风险明显增加。
情绪焦虑导致健康恶化一次权威心理健康调研指出,60%长期患慢性病的中老年患者正面临焦虑、抑郁。过度执着“根治”,心理负担加重,反而拖累康复。
合并多重疾病,治疗更复杂数据显示,中老年群体常同时存在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多病并存情况,随意更换治疗方案极易造成医疗混乱,加重病情。
医学共识强调:慢病管理如同“与时间赛跑”,合理用药、坚持随访、科学生活才是当前最有效的方案。轻信“根治”,极易入坑。
实用建议:怎样科学应对“无法根治”的慢病?
面对这些无法根治的慢病,不等于“坐以待毙”。合理管理,科学干预,可以极大提升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权威指南建议:
坚持规范药物治疗,勿擅自停换例如,糖尿病患者规范控糖,可将视网膜病变风险降低40%-50%,高血压患者坚持按时服药,每年脑卒中发病率可降低17%-23%。
重视生活方式调养,配合医学管理规律运动、平衡饮食、限盐控油、戒烟限酒等,可显著改善病情。“慢到能说话但不能唱歌”的有氧运动(如快步走、骑行)每周3-5次,已被证实可显著降低血压、血糖波动。
科学就医,防止误入医疗骗局定期前往县级以上正规医院,查体随诊,遵循医生建议。遇到“包治神药”时提防骗局,理性消费。
关注心理健康,适时寻求家人支持面临长期慢性疾病,要保持健康心态。我国心理健康协会建议,必要时参与患者互助组织,交流经验,预防孤独情绪。
医学归纳认为,很多疾病不能根治,但现代医学能让人生尽量“不患难于病”,通过长期管理,让慢病变慢,让生活不被疾病打倒。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慢性疾病防控指南(2023年版)》
《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管理报告2022》
《中国肾脏病流行病学蓝皮书(2020年)》
《中华医学会高血压防治指南(2019)》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类风湿关节炎管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