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
寒露的到来意味着白昼渐短,夜晚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天气从“渐凉”变为了“觉冷”,万物随着寒气的增长而逐渐萧条,北方枫叶渐渐由绿变红,南方蝉噤荷残,天气也干燥起来。
唐代诗人元稹曾为寒露赋《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寒露之后,时有冷空气南下,且昼夜温差增大,天气从凉爽向寒冷转变。
寒露民俗
1
秋燥袭,饮菊润肺
为除秋燥,多地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甘甜,有养肝、明目、健脑等功效。
在寒露这天,古人还要取井水来制作滋补五脏的丸药或药酒。南宋《养生月览》记载:“九月九日采菊花与茯苓、松柏脂丸服,令人不老。”又云:“九月九日俗以茱萸房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
2
踏秋歌,登高宣肺
登高不仅可以赏景怀古、陶冶情操,而且可以借此抛开工作烦恼,通过与自然的接触,释放自己情绪,缓解压力。同时,在秋高气爽的季节登高远眺、高喊几声,也有利于吐浊纳新、宣通肺气。
3
秋风起,品蟹尝鲜
在江南地区,炎热退去的寒露节气是出游的好时节,人们除了外出赏菊之外,还会到江边钓鱼、吃螃蟹。苏州地区有民谚说“秋风响,蟹脚痒”,意思是秋风吹拂得螃蟹不安分起来,按捺不住腿脚,纷纷从水里爬出来,爬上人们的餐桌,生动又幽默。
此时的螃蟹卵满膏多、鲜活肥美,无论蒸蟹还是醉蟹,都让人垂涎欲滴。虽然《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蟹能“补骨髓,滋肝阴,充胃液,养筋活血,恰好能解秋燥”,但其性寒,在烹调时可加入紫苏或葱、姜等祛寒的调料,中和其寒凉之性。
养生原则
秋季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应早睡早起,保持神志的安宁,以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还要收敛神气,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若违逆则会导致肺气壅滞,出现咳嗽、喘憋、烦躁等症状。
养生妙招
1
沐足祛寒邪
材料:艾叶15克,紫苏叶20克。
功效:温阳驱寒。
具体操作方法:取艾叶、紫苏叶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40分钟。取药汁倒入泡脚盆中,待温时(水温45℃左右为宜)开始泡脚,每天10~15分钟,1周4~5次。
2
艾灸补阳气
选穴:太溪穴,在踝后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丰隆穴,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
功效:健脾,调肝,益肾。
具体操作方法:将点燃的艾条置于离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灸。每个穴位灸10~15分钟,1周灸2~3次。
食养润为先
寒露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养阴润肺为主,多食甘淡滋润之品,补肺润燥、健脾益胃。
1
地黄母鸡汤
材料:母鸡一只,生地黄50克,龙眼肉30克,大枣5枚,葱、姜、白胡椒、料酒、食盐适量。
做法:母鸡宰杀去毛、去内脏、洗净,焯水去血备用。生地黄、龙眼洗净,纳入鸡腹。将母鸡放入砂锅,加葱、姜、料酒、白胡椒、大枣,武火煮开后文火慢炖1~1.5小时,加盐调味即成。
功效:益气健脾,滋阴养血。
2
玉竹炒芹菜
材料:玉竹9克,芹菜300克,葱、蒜、油、盐适量。
做法:将泡软的玉竹切成小片备用,把芹菜洗净斜切成片,用开水焯过备用。锅中放油,加入葱、蒜,然后放入芹菜、玉竹翻炒,加适量盐调味即可。
功效: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3
冰糖百合茶
材料:百合10克,冰糖适量。
做法:干百合洗净后放入壶中,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冰糖,然后向壶中冲入沸水,闷泡15分钟后,代茶饮用即可。
功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内容来源:
①2024年10月09日 中国中医药报《寒露民俗与养生妙招》 □ 张伟 广东省中医院
②2024年10月09日 中国中医药报《寒露食养润为先》 □ 周文清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