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哪个更重要?搞不清楚,你的血糖都白测了

王大爷今年58岁,自认为身体还很硬朗,每年体检也都查血糖。有一次,他吃得很清淡,专门早起空腹去抽血,查出来的数值还不错,自信满满。但几天后,一次饭后测了下血糖,竟然明显升高,吓得他连着一个星期都没敢碰米饭。这时家里的亲戚都议论起来——“你空腹血糖不高,饭后那一下算什么?”

“不就是吃多点嘛,睡一觉就掉下来了”……到底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哪个更重要?为什么有些人空腹血糖正常,但是一查餐后却直线上升?很多人每天认真测血糖,却在最关键的地方“测错了”!只有把两者关系搞清楚,血糖监测才真正有意义。今天就带你全面解读这背后的科学真相,有些误区,你可能一直没注意。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到底“谁”更关键?专家有话说

很多人认为,只要空腹血糖正常就是健康。但事实上,这只看到了问题的一半。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3年指南,诊断糖尿病和判断血糖异常时,通常需要同时关注空腹血糖(FPG)以及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两个指标。二者分别反映了基础胰岛功能餐后胰岛应激能力

空腹血糖,指的是连续禁食8小时后测得的血糖浓度,主要体现肝脏自发“输出葡萄糖”的能力。如果长期偏高,往往提示胰岛素分泌或作用障碍,可能早期就存在糖代谢异常。但在不少“隐匿型糖尿病”患者中,单看空腹血糖会被遗漏。

相比之下,餐后血糖更能反映胰腺对进食后血糖波动的响应。餐后血糖异常升高,往往先于空腹血糖改变出现,是糖尿病前期和早期最敏感的预警信号——据北京协和医院一项3400例体检数据,约43%的新发糖尿病患者仅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此时空腹血糖还为正常。

持续高血糖有哪些危害?不重视监测,可能失去“早发现”机会

很多人习惯早晨空腹测一测,看到不高就放心了。但临床发现,仅凭单一指标监测,可能漏诊多达37.6%的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人群(来源:中华预防医学会2022年度报告)。长此以往,高血糖对心脑血管、肾脏、视网膜等“隐形伤害”悄然发生

长期空腹血糖偏高,可能导致动脉硬化风险上升12.5%,还会增加肾功能损害、神经病变概率。而单纯餐后血糖升高(进食后2小时≥7.8 mmol/L),更容易诱发血管内皮损伤、胰岛β细胞不可逆变性。

数据表明,同样的血糖均值,餐后波动大者心血管事件概率高出约18.3%,这也是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隐匿发作的关键因素之一。

医学专家强调,很多“血糖正常人”其实早已埋下隐患。不少中老年人在餐后常出现犯困、口渴、心慌乃至出汗等,表面以为是吃饱了,实际上是血糖骤升带来的信号

如果忽视监测,等到复查“空腹都高了”,往往已出现视网膜出血、肾微量白蛋白升高等并发症苗头

如何科学监测血糖,远离“白测一场”?

血糖管理的关键不是只看单次数值,而是要科学、动态、分时段监测。有经验的内分泌科医生指导,建议:

定期监测空腹+餐后

高危人群(如家族史者、超重、40岁以上或有高血压/脂肪肝等慢性基础疾病者)应至少每3-6个月测一次空腹和餐后血糖。建议家中有条件时自备血糖仪,分时段记录。

餐后测定时间不随意

餐后血糖宜在进食后2小时测量,不能提前或过晚,否则易漏诊/误判。

关注趋势变化而非单点数据

如本周连续几天餐后血糖均达或超过7.8 mmol/L(即便空腹正常),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评估。

调整饮食结构

发现血糖异常不要一味“饥饿”节食,保证三餐规律,适度减少高GI主食,增加蔬菜蛋白,有研究显示每餐多吃50克叶菜类蔬菜,餐后血糖峰值可下降7.2%

灵活运动安排

饭后轻度有氧如快步走(约20分钟)对降低餐后血糖有积极作用,但注意强度以“微微出汗、能正常交流”为宜。

血糖管理的核心,是“测对指标、看准趋势、科学干预”。不要落入只重视空腹不重视餐后、或迷信药物忽视生活干预的误区。如果你发现自己近期餐后总是头晕犯困、口渴心慌,建议用科学方式复查血糖,别让隐患悄然溜走。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3.《中国成人糖尿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23年版)》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专家共识:成人糖代谢异常筛查与预防(2022)》

5.《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2022年度临床观察报告》

6.《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筛查流程及流调数据分析(2022)》

7.《餐后血糖与心血管事件相关性研究综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哪个更重要?搞不清楚,你的血糖都白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