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老陈像往常一样在家看电视,准备等妻子下班一起吃饭。突然,他感到胸口发闷、像有人用大石头压住了一样,额头冷汗直冒,左臂也开始发麻。
家里只他一个人,他瞬间意识到这可能不是普通的不适。就在这危急时刻,老陈想起了电视健康节目里医生讲的“心梗自救法”,冷静地采取了措施。紧接着,他拨打了急救电话,并按下了自救的“应急按钮”。
随后,救护车赶到,抢救及时。医生感叹地说:“你能挺过来,很大程度是因为你做对了那四步。很多同龄人就是因为慌了手脚,错过了黄金时间。”如此惊险的经历,让人大跌眼镜:心梗,真的可以靠自救为自己争取抢救生机吗?
其实,类似的急性心梗每年在我国发病超110万例,但因对自救知识了解有限,临床院前猝死率高达40%!什么动作能救命?哪些做法却可能加剧病情?
心梗突发,“冷静+科学自救”就是抢命关键
很多人以为心梗只有老人才会得,且总是猝不及防。但其实,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病人群,紧张或劳累后心梗风险更高。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报道,院外心梗45%的死亡发生在发作的头1小时内,所以自救黄金期就短短几十分钟。
心梗发作典型表现有哪些?胸骨后持续压榨样疼痛,可放射至左肩、上肢,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部分人还有气短、心悸。此时,绝不能逞强“忍一忍再说”,而要第一时间采取行动。
医学上,心梗的抢救首要原则是“争分夺秒”。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一项大数据分析发现,院前自救得当,能使心梗患者存活率提升约31%。那么,抢过死神的那“4招”都是什么?下面详细为您解读。
抢过死神的4招,你会了吗?
第一招:停止一切活动,立即原地坐下或半躺,保持镇静
当胸痛等症状来袭,千万别自作主张走动,更不能强忍去找人。运动可令心脏负担进一步加重,容易诱发猝死。专家建议,最好的姿势是背部靠墙或靠椅半躺,保持头部略高,有助于维持心脏供血和减少心肌耗氧。
第二招: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详细告知病情和位置
黄金60分钟“等不得”!根据2022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无法在1小时内送医的心梗患者死亡风险升高近一倍。家里无人时,可以打开免提求助周围人或与急救人员保持通话,确保信息畅通。
第三招:舌下含服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前提:无禁忌)
如果家中备有相关急救药物,按照说明取1片硝酸甘油或5粒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能帮助血管扩张、缓解心脏缺血。若10分钟内症状未缓解,不可重复超3片/15粒,并要守好等待医护到来。需特别警惕:心率过慢、血压低(低于90/60mmHg)时禁止使用。
第四招:保持通风,远离诱发刺激因素
房间内保证良好通风、放松衣服领口,避免刺激性的气味和剧烈情绪波动。这些小细节,能进一步降低心脏负担,为专业救治争取宝贵时间。中国医师协会数据表明,通风良好、心情稳定的患者并发症率下降约15%。
当然,部分网络上流传的“自救拍打胸口、用力咳嗽”等方法,并不被指南推荐。如果误用,反倒可能导致意外风险!
心梗“自救4招”并非万能,但能极大增加生还机会
有人会问:只依靠这四招就能完全避免心梗危害吗?这里要强调,自救措施只能“争取时间”,并不能真正解除心梗本身的威胁。事实上,95%以上的急性心梗还需尽快到医院行再灌注治疗(如溶栓、介入支架)。即便老陈自救及时,也只有配合专业救治才能最终化险为夷。
但不得不说,科学自救与“等待观望”相比,存活率有天壤之别!很多院前猝死的案例,常常源于“忽视警讯、盲目硬扛”导致最佳时机错失。哈佛大学一项心血管疾病研究显示,及时自救和寻医的心梗患者,其后遗症发生率约下降22%。
后续生活中,像老陈这样有危险高风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体检,积极控制三高,坚持健康饮食和规律作息,戒烟限酒,管理好体重和情绪压力。能显著降低再次发作概率。
医生提醒:这些错误自救观念,千万别再信了
有些传言让人防不胜防。譬如“剧烈咳嗽可避免心梗猝死”“喝凉水冲淡血液”这样的说法没有科学证据支持。相反,心梗时乱服药、盲目走动、延误就医,都是对生命极其危险的做法。
安全、规范自救“黄金4步”:静止-呼救-用药-通风,切忌盲目跟风网络偏方。与其临渊羡鱼,不如未雨绸缪,提前练好这几招,可能未来就在生死之间为你争取到那宝贵的20分钟。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202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3.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年第51卷第2期
4.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数据发布平台
5. 中国医师协会《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规范手册》
6.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管理现状与展望”临床大数据分析,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