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推窗,风里裹着明显的凉劲儿,草叶上的露水凝着白霜,
太阳晒了半天才慢慢化开 —— 这可不就是寒露到了。
老辈人说 “鸿雁来宾,菊有黄华”,街上的菊花刚冒出花苞,
最后一批南飞的雁阵掠过天际,连家里的猫都开始蜷在暖气片旁不肯挪窝。
天变了,嘴巴可得跟上节气,不然秋冬换季时总觉得不得劲儿。
先说说得少吃的 “两样”,都是些秋天容易贪嘴的东西。
头一样是辛辣刺激的吃食,比如火锅里的花椒、炒菜时多放的生姜,还有凉拌菜里的小米辣。
夏天吃这些能出出汗,可寒露后空气又干又凉,辛辣的东西吃多了,
嘴巴和嗓子总觉得发紧,喝多少水都不解渴。
《黄帝内经》里说 “减辛增酸”,老祖宗早算明白了,这时候得收着点,别让燥气在身子里捣乱。
第二样要忌的是寒凉食物。
别不信,总有馋嘴的人秋天还抱着冰饮喝,或者贪那口冰镇西瓜。
寒露后脾胃本就变得娇贵,凉东西一进肚子,轻则吃不下饭,重则一整天都觉得身子发沉。
就连螃蟹这种秋鲜,这会儿也得浅尝辄止,毕竟 “秋不食寒” 的老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忌嘴是为了给好东西腾地方,这 “3 白” 可得多安排上。
首推的是山药,这玩意儿被称作 “神仙之食” 可不是浪得虚名。
寒露的山药吸足了地气,口感粉糯,带着自然的清甜。最简单的做法是木耳炒山药:
山药削皮切片泡在清水里防氧化,焯水十秒捞出,和泡好的木耳一起快炒,加勺生抽提鲜,清爽又顺口。
要是想省事,直接蒸山药蘸白糖,老人小孩都爱吃,暖乎乎的下肚特舒服。
第二白必须是白萝卜,“十月萝卜小人参” 的说法流传百年,可不是夸张。
这会儿的青萝卜水分足,咬一口脆生生的,做成萝卜丝炒粉条最是下饭。
记得萝卜丝要先焯水去辣味,粉条提前用老抽和油拌一下,炒出来根根入味,一点不粘连。
或者切大块炖排骨,炖到萝卜透明软烂,汤里都是满满的鲜味儿,喝完整个人都暖和了。
最后一白是芋头,“秋天吃芋头,年年有余头”,听着就讨喜。
新鲜芋头带着泥土的湿气,削皮后蒸熟,浇上一勺生抽、蚝油、淀粉调的酱汁,拌匀了吃,粉糯绵密,越嚼越香。
要是家里人多,做道豉汁排骨蒸芋头,排骨的油香渗进芋头里,一口下去全是满足感。芋头淀粉足,吃了顶饱,还能当主食,省事又营养。
除了吃,寒露还有个细节得留意:“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早上出门别再穿露脚踝的裤子,晚上睡前用温水泡泡脚,
再就着热粥吃块蒸山药,这日子才叫舒坦。
江南人家这会儿还爱吃芝麻,撒在粥里或者做成芝麻糊,润燥的法子藏在烟火气里。
节气这东西,说到底是古人摸透了天地的脾气。
少吃两样寒燥之物,多吃三白温润之食,不是什么讲究事,不过是让身子顺着时节走。
毕竟秋天的美好,本就该是捧着热粥、嚼着粉芋,看窗外菊花开得正好的模样。
这个寒露,你最爱吃哪样白食?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