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自信的底层逻辑,是对“不确定性”的拥抱力

国庆节快乐

2025 NATIONAL DAY

很多人对自信的理解,停留在 “胸有成竹” 的假象里 ,或者被塑造成一种笃定的、无懈可击的状态:—— 对自己能力百分百确信,对未来的结果胸有成竹,言谈举止间流露出掌控一切的从容。

我们羡慕那些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而毫不怯场的人,钦佩那些在重大决策面前斩钉截铁而毫不犹疑的人。

于是,我们拼命地学习技巧,积累知识,试图通过增加自身的“确定性”来换取自信——我准备得越充分,我知道得越多,我就越自信。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甚至是这个时代普遍存在的“自信焦虑症”的根源

这种对自信的误解,让很多人陷入了 “越追求确定,越不自信” 的怪圈。

他们以为只要把所有风险都排除,就能拥有稳定的自信,却忽略了一个真相:现实世界本就充满不确定性,而真正的自信,恰恰是在与不确定性的共处中生长出来的 —— 它不是 “我能掌控一切”,而是 “即使无法掌控,我也敢面对”

01

虚假自信:

把安全感锚定在 “确定性” 上

在公众号经营的这十年里,有数以千计的读者向我咨询有关“自信”方面的问题。但是通过听他们的“需求”了解到,很多人所谓的 “自信”,其实是一种 “虚假自信”。

因为他们的核心逻辑是:“我所做的每件事情的每一步都在我的计划里,没有意外,所以我能做好。”

就像学生靠死记硬背通过考试,看似 “自信” 能考高分,可一旦题目超纲,就会立刻陷入自我怀疑;就像职场人依赖固定流程完成工作,遇到流程外的突发问题,就会瞬间慌了手脚。

虚假自信的本质,是对 “不确定性” 的逃避。会下意识地把自己放在 “安全区” 里,只做那些有把握、可预测的事。以为这样就能避免失败,却不知长期回避不确定性,会让自己的 “能力边界” 越来越窄 —— 因为从未在不确定中接受挑战,所以一旦环境变化,就会发现自己毫无应对能力。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我们的教育体系和社会文化,长久以来都在培养我们对“正确答案”的依赖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习惯了有标准答案的考试,习惯了线性上升的路径。

这在我们潜意识里埋下了一个信念:人生也应该有一条“正确”的、可预测的轨道。一旦我们偏离轨道,或者前方出现迷雾,我们就会立刻触发自我警报——“我可能错了”、“我还没准备好”、“我不行”。

这种对确定性的渴望,从心理角度来看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试图通过“预测”和“控制”来消除恐惧,获得安全感

然而,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巨系统。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技术的颠覆、行业的变迁、人际关系的流动,无一不在告诉我们:不确定性,不是人生的一个偶然插曲,而是贯穿始终的主旋律

02

拥抱不确定性,

是内在力量的真正源泉

那么,为什么说拥抱不确定性,反而能生发出更强大的自信?

很多人害怕不确定性,觉得它意味着风险、失败、失控。可恰恰是不确定性,才是孕育真正自信的土壤。因为只有在不确定的环境里,我们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积累起发自内心的底气

心理学中有个 “安全感悖论”:越追求 100% 的确定,越容易陷入焦虑。因为现实世界本就充满变量 —— 市场会波动、人际关系会变化、计划会被意外打断。如果把自信锚定在 “确定” 上,就像把房子建在流沙上,风一吹就倒。

信的稳固性,从不取决于外部环境的确定性,而取决于内心对不确定性的接纳度。

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将自信的基石,从“结果”转移到了“行动与过程”本身。

结果导向的自信是脆弱的。它让你在一次成功时趾高气扬,却在一次失败时堕入深渊。

而当你学会拥抱不确定性,你的自信就不再依赖于那个未知的、你无法完全控制的结果。

你的自信来源于:“无论结果如何,我有勇气开始;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有能力学习和调整;无论最终成败,我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

这份自信,是你对自己生命能动性的信任,是对自身学习力、适应力和坚韧力的最高肯定

03

不自信的人

如何“拥抱不确定性”

(1)重塑认知:

当因为某件事情的不确定性而焦虑袭来时,请不要试图驱逐它,觉得焦虑会影响自己。而是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坐下来,拿出纸笔,进行“如果……那么……”的思维实验。

比如:

如果我在会议上说错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可能被同事笑话。那么,这会影响我的职业生涯吗?通常不会。我能承受吗?完全可以。”

如果这个项目失败了,会怎样?——我会失去一些时间和资源。那么,我能学到什么?我会获得哪些经验教训?下一次如何做得更好?”

这个练习的目的,不是预测所有可能,而是通过直面恐惧,你会发现你所畏惧的“不确定性”,其背后的灾难性想象,大多是自己吓自己的“纸老虎”。 当你理性地分析它,它的威慑力就会大大降低。

(2)在安全边界内,打破“平衡”

自信无法仅凭思考获得,它必须在行动中体证。从小事开始,主动走出舒适区,给自己制造一些小小的、可控的“不确定性”。

今天,尝试一条全新的下班路线。

在社交场合,主动与一位陌生人进行一次简短的交流。

在一个小范围的讨论中,大胆提出一个与你平时风格不同的、甚至有点“冒险”的观点。

这些“微行动”的成功经验,会像一颗颗种子,在你内心生根发芽,不断向你证明:“看,不确定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不仅能应对,还能从中获得乐趣。” 这种积极的反馈,是构建新自信模式最坚实的砖石。

(3)转变身份认同

从“我必须知道答案”到“我是一个持续的探索者”。

这是最根本的一步。不要再把自信建立在“专家”、“权威”或“全能者”的身份上。

而是将自己定义为一个“终身的探索者”、“一个在问题中成长的解题人”。这个身份的核心特质就是:好奇、开放、坚韧,并且乐于在“不知道”的状态下开启一段旅程。

当你接纳了这个身份,你就卸下了必须“正确”的沉重包袱。你可以坦然地说“我不知道”,可以热情地说“让我试试看”,可以平静地说“这次我学到了”。

你的价值不再与某个具体的结果绑定,而是与你整个探索、成长的过程融为一体。

04

结语:

自信,是在不确定中长出的力量

我们总以为自信是 “我能搞定一切”,但其实自信是 “即使搞不定一切,我也敢试试”。

不确定性不是自信的敌人,而是自信的土壤 —— 正是那些没预料到的挑战、没准备好的时刻,让我们看清自己的能力边界,也让我们在突破边界的过程中,长出真正的内心力量。

那些真正自信的人,不是因为他们运气好,总能遇到确定的事,而是因为他们在无数次面对不确定的过程中,学会了接纳、学会了应对、学会了从挑战中汲取力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自信的底层逻辑,是对“不确定性”的拥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