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治疗大师维琴尼亚·萨提亚的经典着作。
1972年本书在美国出版,即引起广大的重视,读者纷纷致函提及许多联想、疑问和建议,为此,萨提亚又增列青春期、晚年、退休和人生转捩点、和平、精神等章节,使内容益趋完备。
增订版的《新家庭塑造人》清楚地分析人在家庭所经历的成长和蜕变,从中探讨人如何建立自我价值、人际沟通及生活模式,同时透过作者匠心独运的举例和说明,倡导如何沟通思想、如何作好家庭工作与组织关系,以及如何发展更健全的人格。
全书所揭示的基本观念和中心思想,已为一般人士与家庭治疗师们广泛运用。
家庭生活指南
这是一本家庭生活指南,作者维吉尼亚·萨提亚是家庭治疗的创始人。
这本书初版于1972年,流传至今并译作中文,应该算是本领域内的经典著作之一。
这本书更加的价值不是在于它里面分析的有多么深刻,很多道理其实是不言自明的。
家庭关系,就很其他看起来理所应当的事情一样,是可以通过学习而优化的。
在中国人这样的传统观念下,家庭从来都应该是父严母慈兄友弟恭,但在其中很多问题其实都被掩盖了。
每个人不同的诉求和愿望,为了“维系”最后变成了多年的折磨和屈服。
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得到更好家庭/爱情关系的人来说,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像我们解决任何一个工作任务一样。
总体来看,这本书更像是将精神分析的方法应用到了家庭关系当中,通过各种手段探索出家庭成员之间紧张关系的根源。
摸索出家庭成员之间应当有的正确交流方式,从而挽救那些身体虽然在一起、但心灵早已离婚的家庭关系。
家庭中的规则
家庭里的规则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更新,并将这种顺应变化的理念融在家庭氛围里,这是一个“成长型”家庭的必备要素。
家庭中还充斥着许多隐性的规则,父母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行为,传达出“你不能这样你不能那样”的信息。
隐性规则就像是一股气流一样萦绕在家庭氛围里,似乎并没有人刻意要求,可似乎所有人都在遵照着它行动。
我们可以和家人分享喜悦和兴奋,却不能对他们表达悲伤和愤怒。
当悲伤来临,父母嘴上说着“没什么,我没事”,却别过脸慌乱地擦去流下来的眼泪,留下孩子一脸疑惑又无处求证;当感到气愤,父母用气势如虹的指责声将问题引向别处,声东击西地发泄了自己的怒火,令孩子感到害怕、委屈却又无处讲理。
时间会自动消化掉被压抑的消极情绪吗?时间只会准备一个罐子,一点一点收集它们,当罐子被填满,即使只是一点点的刺激,都会令罐子爆炸。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言不合就被摔坏的杯子、一到雨天就流泪不止的眼睛。
当任何事情都可以拿到桌面上来谈论、任何情绪都可以在人性上得到理解、任何规定都可以顺应变化而更新,用坦诚、直接、现实的方式与家人相处,而不是用规则去排斥它们。
那么,我们才能正视家庭里的所有真相与变化,从而发展出积极的行为去应对现实,而不是自欺欺人。
未来家庭是什么样子的
西方的社会,在我们现在看到对性是开放的,男女是比较平等的,我们便以为西方世界理所应当从古至今如此。
其实1900的美国,男人的世界和女人的世界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世界,社会所期待的的是女性把家庭、丈夫和孩子作为他们的整个世界。
对于一个女性最坏的选择就是成为老处女,被社会所排斥,女性不结婚简直无法想象。
家庭成员间会相互影响,互相给对方压力,自己很有可能却没有意识,这个时候感受到压力的人应该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双方协商出好的解决办法。
还有,当儿子长大的时候,要懂得解开他的绳子,这点其实对中国的父母是很难得。
武志红写过一本书《巨婴国》,描绘的中国社会大家都是长不大的婴儿,对父母有强烈的联结依恋,无法长大,其实有些时候不是子女粘着父母,而是父母不懂得也不愿意放手。
写在最后
家庭里很多破碎和裂痕,是你的错,但也不全是你的错。
家庭是一个系统,动一发,就能动全身。
我们似乎无能为力,但《新家庭如何塑造人》将重塑你,不但能教你改变能改变的一切,更能启发你找到最自洽地活着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