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让孩子有权选择自己的梦想,更有能力主宰自己的人生。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揭示了自律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米歇尔的研究发现,那些在4岁时就能抵抗诱惑的孩子,在成长后具有更好的社交技巧、更强的竞争力和可靠性。
没有天生就自律的孩子,这种能力需要父母从小培养。但培养自律不是通过严苛的管教,而是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下面这四步“套路”,或许能帮你培养出一个真正自律的孩子。
第一步:制定“行为契约”,小目标带来大改变
“行为契约”是培养孩子自律的有效工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院科研中心主任介绍了一个案例:一位初中生写作业特别磨蹭,一份卷子要写40分钟。
妈妈与孩子签订了一份“行为契约”:每天比前一天快一分钟,节约出来的时间划归给孩子作自由时间。结果三个星期后,孩子能在20分钟内完成同样一份卷子,而且保质保量,不再需要监督。
制定契约时要注意三个要素:目标、奖惩和执行。目标要具体可行,遵循“少而精、可量化、前进一小步”的原则。奖惩要投其所好,以精神奖励为主。执行则要坚决,建议做一张执行记录表,完成的任务打钩,没完成的打叉。
第二步:运用“得寸进尺法”,小步骤实现大跨越
“得寸进尺法”来源于经典的心理学“登门槛效应”:当一个人接受了一个小要求后,往往更容易接受更大的要求。
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卢丹丹建议:首先设定一个孩子能轻易完成的小任务,如弹钢琴只练习三句谱子,背课文只背诵一小段。然后根据完成情况,逐步递增任务量,但要注意难度应在孩子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这种方法能让孩子不时获得正向反馈,建立正向的自我认知,产生继续下去的信心与动力。家长要逐步放手,让孩子从“他律”变成“自律”,自己设定目标并通过努力完成。
第三步:培养规则意识,明确边界与后果
规则使孩子知道标准和界限,帮助他们在心里建立一个价值系统。通过成人坚决执行规则指令,孩子能学会凡事三思而后行,培养自律能力。
培养规则意识的第一步是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原则、注重自我约束,就会对孩子起到强有力的模范作用。
当孩子违反规则时,要让他们承担自然后果。例如,如果孩子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不要唠叨或责骂,而是让老师自然批评。这种体验比家长的说教更有效,能帮助孩子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第四步:及时复盘与鼓励,强化自律行为
培养自律不仅需要事前约定,还需要事后反思。当孩子出现不自律行为时,引导他们进行复盘,找出原因和解决方法。
例如,一个学生总在自习课上讲话,老师建议他记录讲话前后的心理活动,并自拟改正方法。通过复盘,他找到了原因并改掉了坏习惯。这种复盘过程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我觉察能力。
及时的正面鼓励同样重要。当孩子表现出自律行为时,具体的表扬能强化这种行为。可以简单描述你看到的好行为,或者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如“有自制力”)。
自律的根源在于父母
孩子的自律,根源在于父母。一个懂得自律的父母,才能养出一个真正自觉的孩子。教育孩子自律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很多家长通过行为契约,不仅改善了孩子的习惯,自己也开始了锻炼甚至戒烟。
自律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当你用对了方法,自律不再是约束,而会成为孩子内在的力量,引领他们走向更自由、更充实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