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辗转反侧,往事如电影般在脑海循环播放;明明一切顺利,却总觉得悲伤突如其来。
这不是你不够坚强,而是大脑陷入了“反刍思维”的迷宫。
找到办法尽快走出迷宫,否则这些负面情绪将给你沉重一击。
来源:视觉中国
深夜里的“思维反刍”
朋友小林上周发来消息:“我又失眠了,明明工作顺利,感情稳定,但躺在床上就是忍不住回想那些尴尬的瞬间。”
她说的大脑像一台自动播放的放映机,反复重播着五年前面试失败时考官摇头的画面,三年前分手时对方转身的背影,甚至还有上周会议上那个未被采纳的建议……
“我知道这些事已经过去了,但就是控制不住地去想,然后觉得自己很失败。”
心理学家将小林的这种行为称为“反刍思维”——就像牛反复咀嚼食物一样,我们也在不断回味那些负面事件和情绪。
研究表明,过度反刍会让大脑陷入恶性循环:
每回想一次不愉快经历,神经通路就会加强一次,最终形成自动化的负面思维模式。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越想越伤心”,甚至发展为抑郁症。
来源:视觉中国
情绪早已“印”在身体上
我的中医朋友王医生的诊室里,总是坐着一些看似健康却备受煎熬的人。
李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她是一家知名企业的高管,四十岁的年纪,事业有成,家庭看似美满,却长期被莫名的疲惫和背痛困扰。
“王医生,我真的快要撑不住了。”李女士的声音里带着压抑的颤抖,“每天晚上,我都感觉有千斤重担压在后背上,可是体检报告却显示一切正常。”
在第三次诊疗时,王医生没有急着开药,而是给她倒了一杯温热的桂花茶。
茶香氤氲中,李女士终于崩溃大哭。
原来,她的丈夫已经三年没有和她好好说过话了,家里的气氛冷得像冰窖。为了维护表面的和谐,她在人前强颜欢笑,人后独自吞咽苦楚。
“她的肩膀承载着太多重担,”王医生后来告诉我,“她的胃消化着太多委屈。那些说不出口的痛苦,最终都转化成了身体的病痛。人体就是这么奇妙。”
这样的案例在王医生的诊室里并不罕见。
他遇到过因为长期压抑职场焦虑而患上顽固湿疹的银行经理,也治疗过因为婚姻不幸而导致月经失调的女性。
最让人唏嘘的是一位刚刚退休的老教师,在儿子出国后突然患上严重的哮喘,后来才发现是因为无法排遣的孤独感。
科学研究也在证实这个现象。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人,其肠胃疾病发病率显著高于常人。
而情绪抑郁会降低人对疼痛的耐受阈值。更有脑成像研究显示,当人压抑情绪时,大脑中处理生理疼痛的区域会被激活。
身体从来不会说谎。
那些被理智压抑的泪水,可能会变成夜半时分的盗汗;
那些说不出口的愤怒,可能会化作肩颈的僵硬酸痛;
那些无处安放的焦虑,可能会变成反复发作的肠胃不适……
就像一位禅师所说:“情绪如同流水,需要自然的流动。若强行阻断,它必会另寻出路。”
我们的身体,往往成了这些被阻断的情绪最终选择的出口。
来源:视觉中国
打破循环的三种实践方法 ①设定"担忧时间":给烦恼划出边界
心理咨询师李博士分享了一个实践案例。
她的来访者小王是个焦虑症患者,他每天花大量时间反复思考各种可能发生的坏事。李博士建议他每天设定下午5点到5点15分为“专属担忧时间”。
最初很难,小王还是无时无刻不再胡思乱想,但他坚持在非担忧时间对自己说“记下来,等到5点再想”,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到5点时,很多烦恼已经不再那么紧迫了。
一个月后,他的焦虑时间大幅下降,他也终于获得了一些喘息机会。
②情绪标签法:命名的力量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科学研究发现,简单地为情绪命名就能显著减轻其影响力。
当受试者在仪器中看到令人不安的图片时,被要求给情绪命名的组别显示前额叶皮层(理性中心)活跃度提升,杏仁核(情绪中心)活跃度下降。
我的作家朋友苏西分享她的实践:“当焦虑来袭时,我会说‘这是焦虑’,甚至会给它取个名字叫‘小焦’。这个简单的动作让我与情绪之间产生了距离,我不再是情绪本身,而是观察情绪的人。”
③身体先行原则:回到当下的锚点
情绪反刍往往发生在“大脑的世界”里,而身体是带回当下的最佳锚点。
马拉松跑者阿杰告诉我,当他陷入对前妻的回忆时,就会去跑步:“汗水流下来的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还在活着,还在前进。”
很多瑜伽练习者会尝试"5-4-3-2-1"感官练习,即说出5个你能看到的东西、4个能触摸到的东西、3个能听到的声音、2种能闻到的气味和1种能尝到的味道。
这个练习能立即将你拉回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