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已有3990万人感染艾滋病,遇到这3类人,强烈建议大家保持距离

一大早,小区里56岁的陈叔在跟邻居闲聊。最近他听说“全球艾滋病感染人数已经达到3990万”,整个人都惊住了:“会不会一不小心,身边也有HIV携带者?”大家七嘴八舌讨论,谁都不愿意靠近“可疑的人”。正聊着,一个邻居提到儿子在医院实习,前几天医院组织全员HIV检测,查出了一个无症状阳性者。

这个意外的插曲,一下把大家的紧张情绪推向了新高。究竟,艾滋病的传播到底有多可怕?我们普通人该如何科学防护,哪些人真的需要“保持距离”?

事实比恐惧更有力量。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23年数据,全球已累计有399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HIV),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加。很多人谈“艾”色变,但其实对艾滋病却知之甚少。今天,咱们就用一双科学的眼睛,拆解关于艾滋病认知的误区,搞清楚谁才是真正的高风险人群,以及日常生活中应如何有效“设防”。 文末第3类人常常被忽视,你一定要警惕!

艾滋病其实并没想象中那么遥远

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快,不少人以为“艾滋病离我很远”,只要不乱,就绝安全。事实上,HIV撕破了地理、年龄、职业的边界,可能悄无声息出现你我身边,而大部分感染者在早期毫无症状。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其病因是HIV,一种专门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

HIV病毒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专门攻击人体“免疫总指挥”CD4+T细胞,逐步摧毁人体防御系统。一旦免疫被攻破,各种“机会性感染”就可能接踵而来,甚至危及生命。HIV的“隐形”属性导致多数新感染者初期无任何异常,有研究显示,无症状期可长达6-8年甚至更久(数据来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这也意味着,很多HIV感染者自己都并不知情,可能无意中将病毒传给其他人。

那么,HIV感染是如何在人群中扩散的?国内外权威指南一再强调,艾滋病主要通过三种渠道传播: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换句话说,共同进餐、拥抱、握手、一起上厕所等普通日常接触,不会传播HIV。

但在现实生活中,以下3类人群无疑是高风险重点,需要大家特别警惕。

三类高风险人群,必须警惕

第一类人:频繁更换性伴侣者,尤其是风月场所从业者及其客户

数据统计显示,在艾滋病病例中新发感染者中,性接触仍然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占全部病例80%以上。频繁更换性伴侣,特别在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病毒传播的隐蔽性极高。尤其是部分特殊场所的工作者,他们每天面对众多客户,感染与传播的风险指数级叠加,也给社会群体带来极大防控压力。即便你自认为“正当”,若伴侣属于该职业群体,也应定期检测自身健康状态。

第二类人:男性同性恋人群(MSM,男男性行为人群)

这一点近年来屡屡被确证。相关研究指出,我国MSM人群的艾滋病感染率约为全国平均的10-30倍。并不是性取向本身,而是部分人群在防护意识薄弱、传播链复杂等多重因素下,极易陷入隐形传播高发区。值得警惕的是,这部分人群往往年龄更轻、流动性强,病毒传播更加隐蔽和难以追踪,一旦感染也容易波及到普通家庭。

第三类人:共用针具者,包括无资质小诊所患者、吸毒人群

血液传播虽然总量不及性接触,但传播效率极高。共享针管或静脉注射器、输注未经严格检测的血液制品,几乎是“病毒特快车”。一例由注射毒品引起的HIV传播,影响往往波及更多社会关系链。需要特别提醒的是,部分小诊所消毒措施不到位甚至共用针具,成为部分新发病例的重要传递者。这一细节,很多人并未警觉,身体却已暴露在风险中。

上面3类人群,是艾滋病防控的“警戒线”,也是我们每个人需要格外注意的对象。不是歧视,而是防护和自我保护。重要的是,每一个人只要有高风险行为,都有感染可能。

感染HIV后会发生什么?我们能做什么?

感染HIV后,病毒会在人体内经历急性期、无症状期、艾滋病期。在急性期(感染后2-4周),部分人会出现发热、咽痛、皮疹等类似感冒症状,但也有大量感染者毫无感觉。接下来进入长达数年甚至十数年的“无症状期”,既无自觉症状,外表看不出异常,但体内病毒在悄悄繁殖。最后发展为艾滋病期,免疫崩溃,出现各种感染和肿瘤,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现代医学可有效延长HIV感染者寿命。自1996年“鸡尾酒疗法”问世以来,规范抗病毒治疗(ART)能让绝大多数患者“带病生存”,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越来越多感染者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工作、生活,甚至结婚生子。但此疗法必须终身持续,不能间断。否则病毒很快反扑,耐药性大幅提升,后果严重。

我们能做什么?科学防护与主动检测才是关键。

切勿侥幸:不与陌生人发生无保护性行为,不与他人共用针具。

医疗安全:无论在何地打针、输液或手术,一定选择正规机构。

定期检测:如果有过高危行为,半年至一年内应主动做HIV检测。早发现、早治疗,自己健康,也保护家人。

需要强调的是,艾滋病并不等于“道德缺失”,某些意外和无知也可能导致感染。生活中不应恶意歧视和隔离感染者,否则只会加剧隐瞒和扩散。我们要提倡科学防护,同时关心关爱每一个感染者,你不知道他、她曾经承受过多少恐惧和压力。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3.《艾滋病防治知识读本》

4.《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23年年度报告》

5.《中国艾滋病流行与防治进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已有3990万人感染艾滋病,遇到这3类人,强烈建议大家保持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