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整饮食
1.少量多餐:小儿消化不良引起呕吐时,可采取少量多餐的喂养方式,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加重胃肠负担。例如婴儿喂养可将原来的每次喂养量适当减少,喂养次数增加。因为小儿胃肠功能较弱,少量多餐有助于胃肠消化吸收,减轻呕吐症状。
2.选择易消化食物: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软面条等。小米粥富含碳水化合物,易于消化,且能为小儿提供能量;软面条也是比较温和的食物,不会对胃肠道造成过多刺激。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生冷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冰淇淋等,这些食物会加重消化不良,导致呕吐加重。
二、腹部护理
1.保暖腹部:注意小儿腹部保暖,可使用肚兜等物品覆盖腹部,防止腹部着凉。因为腹部着凉可能会引起胃肠道蠕动紊乱,加重消化不良和呕吐。尤其是在季节更替时,要特别注意腹部的保暖,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2.轻柔按摩:家长可以将双手搓热后,以小儿肚脐为中心,轻轻顺时针按摩腹部。按摩能促进胃肠道蠕动,帮助消化。按摩时力度要适中,每次按摩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左右。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小儿,按摩的手法和力度要适当调整,婴儿的皮肤较为娇嫩,按摩时更要轻柔。
三、观察病情
1.记录呕吐情况:密切观察小儿呕吐的频率、呕吐物的性状等。如果呕吐频繁,或呕吐物中含有胆汁、血液等异常物质,需及时就医。例如呕吐物为黄绿色伴有胆汁,可能提示有肠道梗阻等较为严重的情况;若呕吐物中有血丝,可能是胃肠道黏膜受损。
2.关注全身状况:同时要注意小儿的精神状态、体温、尿量等全身情况。如果小儿出现精神萎靡、体温异常(发热或体温过低)、尿量减少等情况,可能提示病情较重,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因为精神状态不佳可能是机体不适的表现,体温异常可能伴有感染等情况,尿量减少可能存在脱水风险。
四、就医指征
1.严重呕吐情况:当小儿频繁呕吐,每天呕吐次数超过5次以上,或呕吐呈喷射性,这种情况可能提示胃肠道存在较严重的问题,如肠梗阻等,需要立即就医。
2.伴随严重症状:如果小儿除了呕吐外,还伴有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8.5℃以上且持续不退)、剧烈腹痛、精神极度萎靡、皮肤干燥、囟门凹陷等脱水表现时,应尽快带小儿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新生儿,由于其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出现消化不良呕吐时更要谨慎处理。家长要严格遵循喂养原则,如母乳喂养的母亲要注意自己的饮食,避免食用易引起小儿消化不良的食物;人工喂养的新生儿要严格按照配方奶的冲调比例进行冲调,防止过浓或过稀导致消化不良。同时,新生儿呕吐后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对于较大年龄的小儿,要引导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定时进餐、不挑食等,但在调整饮食习惯过程中要循序渐进,避免强制进食引起小儿反感和加重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