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版:
自古以来,人们对金钱的态度总是充满矛盾。有人视金钱如粪土,也有人宁死不愿舍弃财富。说到明朝最富有的王爷,很多人会想到那位体重达230斤的福王——他的儿子朱由崧后来成为南明第一位皇帝。福王确实富可敌国,甚至流传着“明朝先帝之财尽归福王”的说法。坊间传闻他被李自成做成“福禄寿”宴,但根据《明史》和1924年出土的墓志铭记载,这纯属谣言。实际上,福王曾组织兵力抵抗大顺军,为明朝尽忠至最后一刻。
然而,明朝末年另一位王爷的故事更能体现“舍命不舍财”的极端心态。这位王爷是谁呢?
朱元璋建立后,将儿子们分封到各地,其中第十一子朱椿被封为第一代蜀王,坐拥天府之国的富庶之地。经过历代蜀王的经营,到明朝中后期,蜀王府已成为藩王中的首富。即便到了明朝末年,天下动荡之际,末代蜀王朱至澍依然稳坐财富榜首,足见蜀地之丰饶。
蜀王的财富来源主要有二:一是历代盘剥蜀地百姓所得,二是自第一代蜀王起便掌握的“黄白之术”——一种古代术士炼制金银的秘法。凭借这两大财源,蜀王府积累了惊人的财富。
蜀地地势险要,李白曾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历代蜀王偏安一隅,过着逍遥快活的“土皇帝”生活,鲜有造反的念头。末代蜀王朱至澍也不例外,从小锦衣玉食,整日游手好闲,对国事漠不关心——这倒也符合明成祖朱棣的“养猪”政策。但国难当头,作为皇室宗亲仍袖手旁观,实在说不过去。
富庶的蜀地自然成为农民起义军的目标。张献忠在攻占楚地后,将目光投向了这块“肥肉”。早在天下大乱之初,蜀地官员就多次恳请蜀王出资募兵自保,却屡遭拒绝。后来张献忠攻破楚地,官员们苦劝蜀王未果,反被斥责违背祖训。直到张献忠大军压境,蜀王才勉强拿出五万两白银充作军费,但这不过是杯水车薪。
当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的消息传来,官员们又劝蜀王监国。蜀王一度幻想借此登基,却被四川巡按刘之勃劝阻:若擅自监国,恐致天下大乱。美梦破灭后,张献忠已兵临成都。蜀王试图携财逃往云南,却被守城士兵拦回。
城破之际,想到楚王被逼投江的惨状,蜀王在激烈挣扎后,抱着最爱的金元宝跳井自尽。讽刺的是,他死后百姓拍手称快,而誓死抵抗的官员刘之勃被凌迟时,民众却痛哭流涕。
张献忠入城后,将蜀王尸体捞出泄愤,随后洗劫王府金库,霸占王妃,甚至改王府为皇宫,自立为帝。蜀王一生敛财,最终人财两空,连性命都搭了进去。若早知如此,不知他是否还会做那只“铁公鸡”?
正是福王、蜀王这样的藩王,掏空了明朝根基,耗尽了民心,也为南明的短命埋下祸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贪得无厌终将自食恶果,切莫重蹈蜀王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