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高血压患者常常在日常生活里犯愁,明明每天都在按时吃药,但一到聚餐或节假日,总有人端起酒杯劝一口,嘴上说没事,心里却又有些打鼓。殊不知,这里面的风险比想象大得多。
医生们反复提醒,吃降压药的时候,最好一点酒都别碰,因为酒精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带来远比升高血压更严重的后果。在笔者看来,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足够数据和病例作支撑的事实。
首先要弄清楚的是,降压药的种类很多,包括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等。不同药物和酒精作用后的结果也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它们都会增加副作用发生的几率。
以钙通道阻滞剂为例,这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头晕、面红、心悸,而酒精本身也会让血管扩张,二者叠加,极容易造成血压骤降。
美国心脏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在服用钙通道阻滞剂人群中,如果同时饮酒,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概率比单独服药高出约2.5倍,这并不是小问题。
很多人以为偶尔喝点没关系,其实一次的叠加反应就足以让人头晕摔倒,甚至发生意外。
再来说利尿剂,这类药物通过排出体内多余钠和水来降低血压,本来就容易导致电解质紊乱。如果再加上酒精,情况就更复杂了。酒精本身有利尿作用,会让钾和镁进一步流失,结果就是心律失常的风险显著增加。
有研究对近500名长期服用利尿剂的患者进行了追踪,结果发现,那些有饮酒习惯的人,心律不齐的发生率比不饮酒的人高出了30%以上。换句话说,这并不是单纯的血压控制问题,而是心脏本身也可能被拖下水。对老年患者来说,一次突发心律失常往往比高血压本身更要命。
接下来要提到β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物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脏负担,但如果和酒精同时存在,就可能让心脏反应迟钝。当身体需要加快心跳来应对某些情况时,药物和酒精的双重作用反而会让心脏无法作出及时反应。
近期一项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的研究显示,服用β受体阻滞剂并同时饮酒的患者,在运动耐量测试中的耐力下降幅度比不饮酒的患者高了接近40%。这种状态下,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甚至猝死的几率都被放大。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问题,就是药物代谢。肝脏是主要的代谢器官,绝大部分降压药都需要通过肝脏来分解。酒精进入体内后,同样需要肝脏处理,两者竞争酶系统,直接导致药物浓度波动。有时药效减弱,血压难以控制;有时药物浓度升高,副作用加剧。
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的一份临床观察发现,在1000多例血压难以控制的患者中,有近20%和长期饮酒相关。这种情况下,换药调整剂量都解决不了问题,关键还是酒精干扰了代谢。很多人忽视了这一点,总觉得药没效果,殊不知是酒精让药物发挥不了正常作用。
与此同时,还有药物与酒精在血糖、尿酸方面的交叉影响。比如一些利尿剂会升高尿酸,酒精同样也会干扰嘌呤代谢。两者碰到一起,痛风的发生率大大提高。
还有人用着β受体阻滞剂,结果因为酒精的影响导致低血糖反应被掩盖,自己完全察觉不到,直到严重时才发现。临床上确实出现过这样的病例,这也是医生苦口婆心劝病人别沾酒的重要原因。因为这些反应并不是人人都能预估的,一旦发生往往很危险。
另一方面,血压本身的波动也会被酒精放大。酒精短期内会让血管扩张,使血压暂时下降,但很快又会出现反弹性升高,特别是饮酒过量时。这种波动对血管壁的损伤极大。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长期随访数据显示,饮酒和高血压合并存在时,脑卒中风险比单纯高血压高出将近两倍。换句话说,不是说酒精一定会马上让人出事,但它会让危险提前发生,而且来得更猛烈。
在笔者看来,很多人明知自己有高血压,却仍然抱着“少喝一点没关系”的心态,这其实是最大的误区。所谓少喝一点到底是多少,根本没有统一标准。有人一小杯就脸红头晕,有人三四两还没感觉。
酒精耐受程度差异极大,而降压药和酒精结合后的风险,却并不会因为个人感觉而减轻。医生之所以说“一滴酒都不能沾”,其实就是避免这种不可控的不确定性。毕竟谁也不知道哪一次会出事,提前规避才是最安全的办法。
总的来说,吃降压药的人如果还坚持喝酒,要承担的后果至少有血压骤降、心律失常、药效紊乱、心脏负担加重、并发症风险增加等问题。
这里面有些后果是立刻显现的,有些是长期累积的,最终的结果都可能让人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对很多患者来说,戒酒并不容易,但要清楚一点,药物是救命的,酒精却完全没有必要。
与其让两者发生冲突,不如从根源上远离酒精,给身体一个稳定的环境。医生的提醒往往出自长期经验的积累,而不是随口一句空话。
毕竟在医学记录里,已经有太多人因为这一点点酒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吃降压药注意事项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
[1]刘倩,张滢,赵菲,等.肝硬化病人症状群识别及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