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上有一篇传言引起了很大讨论度。
某平台账户发文称90后肿瘤科医生因长期加班过度,于8月中旬发生心梗猝死,生命永久定格在了34岁。
近几年网上有许许多多中青年猝死的新闻,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心源性猝死。
这些悲剧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心梗年轻化趋势,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一、看起来没啥事,怎么就猝死了?
猝死的定义为症状发作24小时内出现的死亡。提到猝死,大家的第一想法肯定是离自己很远,事实却并非如此。据我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内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的人数高达54.4万,在全球范围排名第一。换算一下,每1分钟就有人倒下,猝死发生后院外抢救的成功率不到3%。
在猝死的人群中,男性的比例比女性高许多。有研究显示,男性猝死风险约是女性的3倍,随着年龄增加这种差异会逐渐减少。而随着年龄增加,猝死的风险会进一步提高,我国猝死人群主要集中在65岁以上。

猝死属于突发疾病,但它的发生并不随机。我国一项关于5516例猝死病例的尸体解剖报告指出,猝死人群具有一定的规律。
• 心源性猝死最常见
心源性因素占猝死的60%左右,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700万人因此而死亡,且大部分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在猝死发生之前没有明显征兆。
• 慢性病是“加速剂”
猝死的人群中,有37.95%罹患高血压、30.02%患有心脏病、23.79%罹患糖尿病,还有些则是患有高血脂、甲亢等病,这些慢性疾病好比潜伏在体内的“炸弹”,随时可能会爆发。

• 太激动、太劳累
研究指出,约有半数以上的猝死人群在生前过度激动、劳累,其中过度激动的比例为26%、过度劳累的为25%。
相信大家都听过被“气死”的案例,这并非危言耸听。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士团队进行的一项研究指出,人在生气、情绪激动时,上调骨髓白细胞会生成,从而促进冠脉炎症发生、增加斑块易损性,很容易诱发心血管急症发生。
而过度劳累时,心脏无法得到充足的休息,容易出现血压上升、心率加快等征兆,严重时会出现心绞痛,乃至猝死。

• 30-63岁高发年龄
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往往需要面对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在面对压力时很容易忽略自身健康。或是长期加班熬夜、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等,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也会逐渐侵蚀健康。
二、猝死前,这些警告信号要留心
北京世纪坛医院银鹏飞医生发表的《心脏猝死也有交通灯》一文内指出,心脏在发生猝死前会给身体一些警示信号,这几个症状一旦出现要多留心。
1、心前区疼
心前区出现异常的压榨性、紧缩性疼痛,疼痛会向左肩、左臂等处放射,且持续时间>15分钟,一定要警惕可能是猝死前兆。
2、胸闷胸痛
出现胸闷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没休息好,但这很可能是冠心病的信号。胸闷的同时如若还出现了胸痛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3、呼吸困难
莫名出现呼吸急促、费力等症状,还可能伴有喘息声,可能是心脏功能急剧下降导致肺部淤血影响气体交换所致。

4、突发昏厥
晕厥是猝死较为常见的前兆之一,这很可能是心跳变慢、停止导致的脑供血不足引起。日常频发晕厥或是晕厥时间较长,一定要及时就医。
在发生猝死后,黄金救援时间是4分钟内,心脏停跳>4分钟脑组织就会出现永久性损害,超过10分钟就会脑死亡。
一旦发现身边人疑似心梗,要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判断病人有无心脏骤停,在有把握的情况下持续对其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等到救护车来临。如若周边有AED,要第一时间为患者除颤。
三、预防猝死,医生给出5条建议
猝死离我们每个人都不遥远,日常要做好这几件事,对预防猝死有很大帮助。
1、运动适量
运动一定要适量即可,尤其是一些长期缺乏运动的人,不要一上来就太高强度,否则容易让心脏负荷过重,增加猝死的风险。
2、别太劳累
长期过于劳累、压力过大,会让身体承担较大的压力,对健康极为不利,日常一定要让自己充分休息。

3、戒掉“烟酒瘾”
香烟内的尼古丁会让血管收缩,甚至让其痉挛。酒精则会让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容易诱发心脏不良事件,想要预防猝死一定要尽早戒掉烟酒。
4、情绪稳定
精神过度紧张会让身体也处于紧绷状态下,可能导致血压上升、心脏负担加重。日常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感觉压力大的时候多出门走走,学会放松。
5、保证充足睡眠
熬夜会让免疫力下降,还会让大脑、心脏负担变重,显著增加猝死的发生风险。建议日常11点就入睡,每天保持7~8小时的睡眠时间为宜。

近年来猝死越来越多发生在年轻人身上,对此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开始做起。
参考资料:
[1] 《从青年到老年,导致猝死最主要的「幕后推手」竟是它!》.丁香园心血管时间.2025-06-11
[2] 《又一大厂员工猝死!拿命“换钱”的你,警惕身体出现的6个信号!》.健康160.2022-03-07
[3] 《为什么猝死盯上年轻人?所有猝死都是蓄谋已久!》.健康时报.2025-04-25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