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期,郑州的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儿科门诊里,来就诊的孩子中不乏体重偏重的“小胖墩”。这些孩子并非单纯因为肥胖而来,而是因为肥胖带来的一系列健康问题陆续显现,最终都与超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医生们也发现,处理这些问题时,往往要回到肥胖的根源上去看待。
与此同时,许多家长非常关注孩子的身高,问这月有没有长高、今年增高了多少厘米。家长们都知道孩子的身高增长只是一个阶段,而对体重的误解却不少。有人觉得孩子胖一点没关系,甚至觉得胖一点更健康,长大后再变瘦就好了。其实,肥胖对孩子的伤害并不小。
判断孩子是否超重,通常有两条线索可参考。第一条是体检结果。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会定期体检,若体重超出正常范围,医生会给出超重或肥胖的诊断。第二条是体质量指数,也就是BMI。六岁以上的儿童可以用儿童BMI来判断,BMI等于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和成人不同,儿童的阈值随年龄和性别而有所变化。举例来说,十岁时如果是男孩,BMI超过19.6算偏重,超过22.5才算肥胖;十岁女孩在20以上算偏重,22.2以上算肥胖。若一名十岁女生身高150厘米、体重50公斤,其BMI约为22.22,已经达到肥胖水平。
肥胖对孩子的危害可以分为多方面,下面列出七类常见风险。第一,影响身高的正常增长。肥胖会让骨龄提早成熟,增加性早熟的风险,从而缩短身高的增长窗口,孩子可能比同龄人少长几岁甚至更短。第二,睡眠质量下降。肥胖孩子更容易打鼾,甚至出现呼吸暂停,夜间睡眠不踏实,日间容易困乏。第三,呼吸系统疾病的易感性提升,肥胖孩子更容易患上哮喘等疾病,体质相对脆弱。第四,关节和运动能力受影响。体重增加给关节带来更大压力,运动时容易疼痛,久而久之又不愿运动,形成恶性循环。第五,社交与心理压力增大。体型明显偏胖的孩子更容易被同伴嘲笑和排斥,心理也更易受负面情绪困扰。第六,注意力与行为问题的风险上升。睡眠不足和校园压力叠加,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学习表现受影响。第七,代谢风险早出现的趋势。高血压、高血脂以及高血糖等“多重健康指标异常”在儿童阶段就有可能出现,长期下来对健康造成负担。
面对这些问题,家长不应简单以为越胖越好,或者等孩子“自己会长回来”再说。正确做法是关注和管理孩子的体重与生活方式,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避免高油、高糖和高热量食品的过量摄入,同时鼓励积极的户外活动,规律作息,确保充足的睡眠。
总之,推动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科学的态度和持续的努力。愿每个家庭都能用耐心和信心,为孩子缔造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成长环境;愿孩子们在科学的引导下,健康快乐地成长,每一天都迎来新的进步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