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这样:上厕所时刷手机刷到忘记时间?大便时总感觉有东西堵着,排便不畅?或者一上大号就"见红",但又不好意思去医院看?别慌,这可能是痔疮在悄悄敲门了!
"十男九痔,十女十痔"这句老话,可不是空穴来风。痔疮,这个让人"羞于启齿"的疾病,其实已经悄悄缠上了超过50%的成年人。但你知道吗?痔疮不是"不治之症",它完全可以预防和治疗。
痔疮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痔疮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粘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医学上将痔疮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很多人以为痔疮就是"长在肛门的肉球",其实它更像是一团"淤血的静脉"。当血液回流不畅,静脉扩张、屈曲,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痔疮。
痔疮的5个"危险信号"
如果你有以下症状中的3个,就要警惕了:
1. 大便出血(鲜红,通常在便后滴血)
2. 肛门疼痛或不适
3. 肛门有异物感
4. 肛门潮湿、瘙痒
5. 排便时痔核脱出
特别提醒:大便带血不一定是痔疮,也可能是更严重的疾病,如直肠癌。所以一旦发现便血,务必及时就医,不要自我诊断。
痔疮的"幕后推手":你可能正在犯的5个错误
1. 久坐不动,"痔"在当下:现代人几乎都离不开办公室,一坐就是8小时。长时间保持坐姿,特别是坐在软垫上,会使腹部血流速度减慢,下肢静脉血流不能回流,血液循环受到阻碍,直肠静脉丛容易发生曲张。
2. 暴饮暴食+辛辣刺激:经常吃辣椒、喝酒、暴饮暴食,不仅会导致大便干结、排便困难,还会直接刺激肠管,使之处于收缩状态,诱发痔脱出、栓塞和嵌塞。
3. 蹲厕看报,"痔"在拖延:排便时刷手机、看报纸,一坐就是半小时,肛门长时间充血,导致痔疮发作。记住,上厕所不是"阅读时间"!
4. 便秘困扰:长期便秘,大便干结,排便时需要用力,增加腹压,导致直肠静脉丛压力增大,形成痔疮。
5. 孕期"痔"在"坐":怀孕期间,子宫随胎儿增大而增大,压迫静脉,造成静脉血回流受阻、淤血。再加上孕妇活动减少,胃肠蠕动慢,大便在肠道停留时间过长,加重静脉淤血。
痔疮的真相:5个常见误区
1. "吃辣椒会得痔疮"?——辣椒确实会扩张血管,长期吃辣、饮酒,可以引起肛周血管充血,进而引起痔疮。但辣椒并不是痔疮的唯一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辣椒。
2. "坐马桶会得痔疮"?——坐着上厕所不一定会得痔疮,关键是排便时间过长。坐在马桶上,肠道的弯曲依然存在,比旱厕更延长排便时间。所以,重要的是别带手机、报纸进厕所!
3. "痔疮不用治疗"?——痔疮不是小事!内痔严重时会持续脱出,影响生活;外痔血栓形成会引起剧烈疼痛。更严重的是,便血可能是直肠癌的信号,不能忽视。
4. "痔疮是'上火'导致的"?——痔疮不是"上火",而是血管问题。"上火"只是民间说法,医学上并不这么认为。
5. "痔疮是女性专属"?——痔疮不分男女,但女性由于生理特点(如孕期、分娩等)更容易患痔疮。"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轻松防痔,5个实用小技巧
1. 调整饮食,多吃"纤维":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软化大便,减少排便时的用力。每天饭前服用10-15克燕麦片,对预防痔疮很有帮助。
2. 提肛运动,每天5分钟:每天有意识收提肛门1-2次,每次约5分钟,有助于改善肛门局部血液循环,预防痔疮。
3. 正确排便,别带"书":排便时不要看书、刷手机,尽量缩短排便时间。如果觉得蹲着累,可以准备一个小板凳,上厕所时垫在脚下,身体前倾,帮助打开肠道弯曲,缩短排便时间。
4. 保持清洁,温水清洗: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不要用硬纸擦拭,防止外伤。
5. 适当运动,远离久坐:久坐、久立是痔疮的"好伙伴",适当增加运动,如散步、太极拳,能有效预防痔疮。
痔疮严重了怎么办?
初期痔疮:可以尝试热水坐浴,改善肛周局部的血液循环。多吃蔬菜补充膳食纤维,改变大便习惯,注意肛周清洁。
1. 1-2度痔疮:建议使用痔疮栓剂进行药物治疗。
2. 3-4度痔疮:需要考虑手术治疗,现代微创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恢复快、痛苦小。
医疗干预(适用于中重度痔疮)
当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医生可能会建议以下微创或无创治疗:
1. 橡胶圈结扎术: 用特制橡胶圈套扎内痔根部,使其缺血、坏死、脱落。
2. 硬化剂注射疗法: 向痔核内注射药物,使其萎缩。
3. 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 精准结扎供血动脉,“断其粮草”。
4.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 将脱垂的黏膜切除并吻合,恢复肛垫正常位置。
这些方法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
手术治疗(最后的选择)
对于严重的IV度内痔、混合痔尤其是环状混合痔,或者上述治疗均无效的情况,传统手术(痔切除术)仍是最终解决方案。虽然术后疼痛较明显,恢复期较长,但效果最为彻底。
重要提醒:便血不一定是痔疮!
切勿自行将一切肛门不适都归咎于痔疮。结直肠癌、肛裂、肛瘘、直肠息肉等疾病也可能出现便血、疼痛、脱出等症状。
痔疮虽然常见,但绝不是"忍一忍就过去了"的疾病。它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是更严重疾病的信号。与其在厕所里"偷偷"忍受,不如主动了解、积极预防。
记住:痔疮不是"不治之症",它完全可以预防和治疗。从今天开始,调整饮食、改变排便习惯、适当运动,让痔疮远离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