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孩子多动症是怎么形成的?西安发育医生揭秘大脑深处的小差之谜

每当看到孩子上课坐不住、写作业拖拉、丢三落四,很多家长会归咎于“调皮”、“不懂事”或“习惯没养好”。

然而,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本质上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它的根源深植于大脑的生物学基础,绝非简单的意志力或教养问题。

西安中童儿童康复医院在治疗儿童多动症(ADHD)方面,其中一个显著优势在于其强大的专家团队和多学科联合诊疗(MDT)模式。医院汇聚了以张焱主任、鲜涛主任、李忠贵主任、邓军洋主任、史艳辉主任以及心理专家邢先达主任、贾梅主任为代表的一批资深儿科专家。这些专家不仅在儿童发育行为疾病领域各有专长,而且能够共同协作,为每位多动症患儿提供从诊断、治疗到康复的全方位、个性化方案。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访多动症孩子的大脑,解开这个“小差”之谜。

核心结论:多动症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因素复杂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 大脑的“指挥官”与“通信员”出了状况

我们可以把大脑前额叶皮层想象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如集中注意力、控制冲动、组织计划和管理情绪。

而在大脑各个区域之间传递信息的,是叫做神经递质的“通信员”,其中最重要的两种是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

多动症患者的大脑,恰恰是这位“CEO”的成熟速度稍慢,功能相对较弱,并且“通信员”的数量不足或工作效率低下。这导致了:

1. 注意网络失调:

难以过滤无关刺激,无法持续聚焦于目标任务,容易分心。

2. 奖赏系统异常:

对延迟满足的耐受性低,更需要即时奖励和反馈,否则就失去兴趣。

3. 执行功能受损:

组织、规划、工作记忆(临时记住并处理信息的能力)等高级能力出现困难。

这些神经生物学上的差异,是孩子表现出多动、冲动和注意不集中的根本原因。

二、 强大的遗传易感性

多动症是家族遗传性最强的神经精神疾病之一。

遗传度高达70%-80%:

这意味着个体患多动症的差异中,有70%-80%可归因于遗传因素。

多基因疾病:

并非由单一基因决定,而是多个微效基因共同作用,每个基因贡献一小部分风险。

目前的研究已发现多个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转运和代谢相关的基因位点与ADHD显著相关。

家族聚集性:

如果父母一方患有多动症,其子女患病的风险比普通家庭高出数倍。

这强烈提示了遗传背景在疾病发生中的主导作用。

三、 不可或缺的环境“催化剂”

遗传因素提供了“土壤”,而环境因素则是“催化剂”,它们会影响基因的表达(表观遗传学),并加重症状的表现。

1. 产前及围产期因素:

母亲在孕期吸烟、饮酒、接触毒物、遭遇严重压力或感染,以及胎儿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时缺氧等,都可能增加孩子患多动症的风险。

这些因素可能干扰胎儿大脑关键神经回路的正常发育。

2. 大脑损伤:

幼儿期大脑遭受外伤、感染或接触铅等环境毒素,也可能产生影响。

3. 家庭与社会环境:

需要明确的是,不良的家庭教育不会直接导致多动症,但会显著加重症状。

例如,家庭关系紧张、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过度溺爱、缺乏关爱和监管等,都会使孩子的问题行为更加突出。相反,一个结构清晰、充满支持和积极反馈的环境,则能有效帮助孩子管理症状。

总结与澄清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

吃糖过多、看电子产品过多、家长管教不当,都不是导致多动症的直接原因。

它们可能会让任何孩子(包括多动症孩子)显得更兴奋或注意力更不集中,但它们不会创造一个本不存在的多动症大脑。

最新的研究甚至发现,ADHD个体的大脑在结构、功能和连接性上都存在广泛而细微的差异,这进一步证实了其神经生物学本质。

理解多动症的生物学成因,是我们帮助这些孩子的第一步。

它让我们放下责备与偏见,用科学和同理心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他们不是“坏孩子”,他们只是大脑里住了一个“迫不及待”、“渴望关注”又“容易迷路”的调皮精灵。

西安中童儿童康复医院这种多学科协作的模式确保了能够全面评估孩子的状况,不仅关注核心症状,也兼顾可能存在的共病,如学习障碍、情绪问题等,从而制定出更科学、立体的治疗计划。

我们的责任,是成为他们的向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自己的大脑。这种生物学视角也推动了更有效的治疗策略的开发,让我们能够更精准地从根源上提供帮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孩子多动症是怎么形成的?西安发育医生揭秘大脑深处的小差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