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中医讲“糖”】血糖居高不下,身体面临5种危险

很多人对高血糖的认知,停留在“有症状才需要管”的层面——没出现多饮、多尿、口渴、体重下降、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疼痛等不适,就觉得不用在意。但实际上,高血糖就像一位“沉默的破坏者”,即便没有明显症状,长期不治疗也会悄悄侵蚀身体各个器官,引发一系列难以逆转的健康问题。

一、血管:从“弹性管道”变成“硬脆通路”

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过高时,会像“腐蚀剂”一样损伤血管内皮——原本光滑、有弹性的血管壁,会逐渐变得粗糙、增厚、变硬,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若累及冠状动脉,会引发冠心病,出现胸痛、胸闷,严重时导致心肌梗死;若累及脑血管,会增加脑卒中(中风)风险,可能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甚至昏迷;若累及下肢血管,会引发“糖尿病足”前期症状,比如腿部发凉、走路时小腿酸痛,后期可能发展为足部溃疡,甚至需要截肢。

二、肾脏:从“排毒过滤器”变成“功能衰退器”

肾脏是过滤血液、排出废物的关键器官,而高血糖会直接攻击肾脏的“过滤单元”——肾小球。长期不治疗的高血糖,会让肾小球逐渐受损、硬化,原本能过滤掉的废物(如肌酐、尿素氮)无法排出,蛋白质却漏到尿液中(形成蛋白尿)。这个过程早期没有明显不适,但随着损伤加重,会一步步发展为糖尿病肾病,最终进入肾衰竭阶段,只能依靠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

三、眼睛:从“清晰视野”变成“模糊甚至失明”

眼底有丰富的微小血管,这些血管对高血糖格外敏感。长期不控制的高血糖,会导致眼底血管破裂、出血、增生,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可能只是视力轻微下降、看东西有黑影,容易被误认为“老花眼”;若不干预,会逐渐发展为视网膜脱离——这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且一旦视力丧失,很难逆转。此外,高血糖还会增加白内障、青光眼的发病风险,进一步威胁视力。

四、神经:从“灵敏信号网”变成“麻木失灵区”

高血糖会影响神经纤维的营养供应,导致神经变性、功能受损,这就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常见于手脚等末梢部位。会出现手脚麻木、刺痛,像戴了“手套”“袜子”一样,对冷热、疼痛不敏感(比如脚踩在钉子上都没感觉);同时也会影响自主神经,导致心慌、腹胀、排尿困难、大便干稀不调,甚至出现“无痛性心肌梗死”——因为神经受损,心梗发作时没有明显胸痛,容易被延误救治。

五、免疫力:从“健康防线”变成“薄弱屏障”

高血糖会容易合并各种感染,皮肤容易反复出现疖肿、痈等感染,伤口愈合速度变慢(比如一个小擦伤,普通人几天好,高血糖患者可能几周不愈,还可能发展为溃烂);泌尿系统感染(如尿频、尿急、尿痛)会频繁发作,女性还可能出现阴道炎反复;肺部感染(如肺炎)的风险也会增加,且感染后更难控制,容易引发重症。

高血糖不治疗

“无症状”不代表“无危害”

无论是有症状的高血糖,还是体检时偶然发现的“无症状高血糖”,只要血糖超出正常范围,就需要及时干预,必要时用药治疗。

早期通过饮食控制(少吃高糖、高精制碳水、高油脂食物,多吃蔬菜、全谷物等)、规律运动(根据身体基础状态决定运动强度及时间,一般情况下推荐每周至少5天,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若生活方式干预仍不能使血糖达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

高血糖的危害,从来不是“突然爆发”,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别等器官出现不可逆损伤才重视,早发现、早治疗,才能避免身体陷入“隐形危机”。

稿件报送、一审:曹清慧(内分泌科)

二审:张立松、康靖恺、李佳明(宣传科

三审:牛 猛(宣传科

衡中医广〔2024〕第11-01-08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中医讲“糖”】血糖居高不下,身体面临5种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