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家里的老孙最近总说饭量变小了,本来能吃两碗饭,现在一碗还剩点。而且老是觉得累,哪怕下楼买个菜都打不起精神。那天跟老李散步,他突然捂着右上腹,说有点闷闷的难受,脸色还泛黄。开始大家没放在心上,都觉得是年纪大了劳累的事,可接下来几天他脸肿了,眼白越来越黄。家里人急忙带去医院,一查才发现,竟然是肝癌中晚期。
有人说,肝癌是最“狡猾”的癌症之一,因为它总是悄悄地潜伏着,等有了症状时,再也不是早期。这到底是真的只有到晚期才发现吗?真不是。有医生曾经说过,身体其实早就释放了求救信号,只不过大家没留心罢了。
绝大多数肝癌患者,早期并没什么典型表现,“沉默的肝脏”出了问题不会立刻闹。其实,科学研究发现,以下5种表现频繁出现的时候,必须警惕:肝癌并没你想的那么无影无踪。
肝癌为何被称为“狡猾的沉默杀手”
肝脏在人体内的位置非常“低调”,它本身没有感觉神经,很多时候就算被病变已经“侵袭”了,还能悄悄工作,不让你觉察。数据显示,我国是肝癌高发区,发病率约为22.37/10万。2023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统计,肝癌在恶性肿瘤发病中排第五位,5年生存率仅约12%-13%。也就是说,每100个肝癌患者,5年后还在世的大约只有12人。之所以死亡率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发现太晚!
肝癌早期症状和许多胃肠疾病、慢性劳损一样,并不重甚至不明显。很多人误以为就是“累着了”“吃坏肚子”或“肝功能差点”而已,等真正被确诊,多已中晚期。
比起其他实质脏器的肿瘤,肝癌的早期信号确实极其模糊、极易被忽视这也是它被称为“狡猾杀手”的最大原因。
频繁出现这五大表现,肝癌或已在悄悄靠近
有医生曾归纳过,肝癌潜伏时,最容易出现这样五种信号:
一、食欲下降,饭量突然减少
原本食量正常,近期突然“吃不下”,经常反胃、恶心,不知不觉瘦了。既没换了药,也没换饮食结构,却莫名其妙“吃啥都没胃口”。生活中很多人吃不好、睡不好,容易忽略掉这个信号。但医学数据显示,肝癌初期70%以上的患者会有程度不一的食欲减退或消瘦表现。肝脏功能变差后,外周代谢紊乱,体重悄悄下降。
二、浑身乏力,没精神
觉得“累”,下楼取快递都像做剧烈运动。清早起床不是精神百倍,反而感觉骨头都难受。数据统计,超过三分之二的肝癌患者,在早期就出现“莫名其妙的疲劳感”,常与老年体衰混淆。
三、腹部不适,右上腹隐痛或胀闷
很多人肚子总觉得不舒服,但不疼,略胀。随着病程推进,右上腹位置(肝区)可能隐约疼痛、肿胀感加重,甚至伴有局部“摸到包块”。有临床统计,约45%的肝癌患者在发现时已有明显的“右上腹不适”或“腹部包块感”。这个信号经常被当成“慢性胃炎”忽略过去。
四、皮肤黄染、脸色蜡黄
照镜子忽然觉得脸色比原来黄了点,手脚、眼白也发黄。这是肝细胞损伤胆红素升高的表现,黄疸不是只有肝炎才会有,肝癌晚期经常伴随不同程度的黄染。据流行病学资料,超过30%的进展期肝癌患者会有“明显皮肤/巩膜黄染”。
五、双下肢/眼睑水肿,原因不明的肿胀感
本来穿的鞋突然卡脚,脚踝一按一个坑,且不痛;脸部甚至眼泡也有肿胀,精神委靡。这是肝功能衰竭、白蛋白降低,以及门静脉高压综合征带来的表现。不少人在血压、心脏、肾功能都正常时,发现自己腿肿,及时排查肝脏出问题,结果很快确诊肝脏恶性病变。
这几种表现出现了,自己能判断是肝癌吗?
你可能会想,是不是有了这些表现就一定是肝癌?不见得。很多消化系统、慢性疲劳、胆囊、心脏或肾功能问题,也会有类似情况。但是,这几条信号如果反复出现,并逐渐加重,并且身上同时出现了两种及以上,务必要警惕肝脏大问题。特别是有慢性乙肝、长期大量饮酒、家族史、长期高油高盐暴饮暴食的人群更要小心。
这里面,第4点“黄疸”和第5点“不明原因水肿”尤其容易被忽略,很多人直到皮肤发黄、全身浮肿才引起重视,这一拖就是半年一年,错过了黄金治病窗口。
医生建议,发现异常怎么做更靠谱
有没有什么自测方法?医生普遍不建议“光靠症状”猜测和拖延。肝癌要做到早筛、早治,依靠体检和影像学检查比自己“感觉”靠谱太多。
1. 注重肝功能和肿瘤标志物检查。
一年至少查一次肝功能、甲胎蛋白(AFP)等肿瘤标志物。如果本身有乙肝、脂肪肝、酒精肝、肝硬化家族史,更要加密频次。
2. 及时做肝脏彩超、CT和磁共振。
彩超已经能覆盖80%的肝癌早筛可能。专业医院的磁共振和增强CT能够帮助早期发现微小病灶。这比“感觉身体异常”要安全可靠得多。
3. 保持健康作息和饮食。
戒酒控油,平时多吃绿色蔬菜、全谷物,少吃腌制、烧烤、霉变食物,对肝脏“减负”很重要。定期运动、控制体重。
4. 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早就医。
不要觉得“再等等”“扛扛就过去了”,尤其对于40岁以上、中老年男性、有慢性肝病史的群体,一旦有上述表现,立即去正规医院的肝胆外科/消化科就诊。
5. 别轻信“偏方”或网传灵丹。
延误正规治疗的后果非常严重。肝癌治疗越早越好,正规医疗手段才能争取时间和生存期。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中国肝癌发病及预防专家共识(2022年版)》
3.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23》
4. 中华医学会《肝脏疾病早诊早治指南》
5. 《恶性肝肿瘤诊疗进展报告》
6. 《甲胎蛋白(AFP)在肝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7. 《肝癌影像学早期诊断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