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过度分享,跟创伤有关

一位咨询师说,她想把自己的一位来访者转介给我,原因是那位来访者喜欢在咨询中讲述大量的细节,一件在她看来非常简单、完全可以一句话带过的事情,来访者会具体到语气、眼神和每一句对话,有时一场咨询快结束了,一件事情还没有讲完。

这位咨询师说,她发现自己经常在对方絮絮叨叨的讲述中走神、焦虑,甚至有些隐隐的不耐烦。她觉得自己接不住这样的来访者,本着为来访者负责任的想法,她才决定转介的。

我感谢她对我的信任,提醒她要去面对这个不耐烦,那里面可能有她需要成长的地方。同时我请她去和来访者表达、探讨。

她的分享,让我想起最近一位来访者分享的事情。

那位来访者告诉我,他破了一个大梗,非常开心。

那个梗的剧情是,他曾经是一个非常讨厌别人说细节的人,讨厌到经常会在交流中打断别人。他知道这样做很不礼貌,但实在忍受不了。直到有一天,他在咨询中谈起他奶奶,突然领悟到,他对细节的不耐烦和奶奶有关。他奶奶是一个喜欢唠叨的人,从早到晚碎碎念,那些在他看来完全不重要的小事,奶奶会反复念叨,令人不胜其烦。他奶奶做事也慢条斯理,做什么都慢慢的,比如她去河边洗衣服,会搓啊揉啊洗半天,通常别人都洗完一桶衣服了,她一件衣服还没洗完。奶奶做饭也慢,这导致他经常放学回家时,饿着肚子等奶奶的饭。有时饿到快绝望时,才能吃上饭。

他说他终于理解,为什么叔叔伯伯姑姑都躲着奶奶。他那时年纪小,必须和奶奶在一起生活,没有地方可以躲。

有趣的是,破了这个梗以后,他可以在咨询中讲细节了。在过往的咨询里,他总是三言两句说完(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然后眼巴巴地望着我。有时需要我去提问、引导,他才能讲述更多。

说回那位同行,其实我很理解她,因为我也经历过类似的情况。在最初从事咨询工作、还没有足够经验的时候,面对这样的来访者,我也会有些不解,觉得对方讲太多琐碎的细节,是在浪费宝贵的咨询时间。

曾经有一位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来访者,她来找我咨询时,带上了她写的日记,同时告诉我,我是她千挑万选的咨询师。她把日记递到我手中,请我当场阅读。我打开那本厚厚的日记,有些难以置信地问她:你是希望我现在就看吗?

她点点头。

我打开看了起来,发现里面叙述的都是家常琐事,比如今天跟谁说什么了,昨天跟谁吃饭了,前天跟父母吵架了,事无巨细,不厌其烦。我看了几页,合上日记本,对她说:我们的时间很重要。这样好不好,我们先交流,日记我以后再看。

她同意了,但脸色已经变了。

后来她告诉我,那一刻她对我很愤怒。

我这才意识到,我当时的处理是多么的自以为是。我以为我在为她着想,为她节省时间和金钱,但其实她想要的咨询方式,就是让我在咨询时间里看她的日记。

我有一些来访者,就是典型的细节控,恨不得把自己的日常全部都告诉我,一件事情能讲几十分钟。有时我会在对方的讲述中突然睡着,然后又突然惊醒。有时我会走神,想别的事情。这常常令我联想到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里面大量细微情感、回忆和潜意识活动的描述,一个入睡前的辗转反侧,作者也会写上30页的篇幅。那是我读过最催眠的书,密集冗长到没有尽头,一打开就令人昏昏欲睡。

当然,对咨询师来说,从事这份工作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整合的过程。这些年,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变化,面对喜欢事无巨细都分享的来访者,我会认真倾听,发自内心的饶有兴味。有时我甚至羡慕这样的来访者,他(她)们总是不慌不忙,娓娓道来,细腻又从容地呈现自己。

曾经我是个急性子,因为这份工作,性格都变得平和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喜欢过度分享,可能跟创伤有关。

很多人内心都有创伤,那些未被意识处理的创伤记忆和情感,没有出口,就像被压抑的火山,总在寻找机会爆发。当强烈的情绪出现时,当事人无法独自承受或处理,只能通过过度分享给他人的方式来宣泄。

比如一个从小被严重忽略、虐待的人,内在积压了很多痛苦、愤怒、羞耻的情绪,这些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受不了了,本能地想要宣泄,只有通过反复的诉说,才能把负面情绪慢慢倒出来。

还有一些被人视为“祥林嫂”的人,最大特点就是会反复讲述过去的事情,那些在旁人看来完全可以放下的事,在他们那里就是过不去。他们没完没了的反复讲,是因为那些愤怒和委屈积压太久,从未被真正看到过,化解过。所以当他有机会可以表达的时候,他就会觉得,我必须讲很多遍,别人才能听懂,才能重视我。

通常来说,内心有创伤的人,很难在生活中找到能够认真倾听、接受自己的人,大多数人只会对他们的表达表示不耐烦,甚至反感。有人跟我说,当自己试图向父母表达心中的感受时,不仅得不到父母的共情和安慰,反而会被父母指责、攻击。

父母自身太弱小了,承接不了孩子的负面情绪。这也是很多人习惯报喜不报忧的原因。只有在咨询中,他们才能获得一个安全自由的空间。

作为咨询师,必须了解,来访者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它的意义。

来访者分享细节,碎片化的记忆,甚至非常私密的内容,可能是一种绝望的尝试,试图通过他人的反应,来确认自己的存在感、过往感受的真实性和经历的合法性。这正是咨询的意义。在咨询师这个安全容器里,来访者把过往散落的自我碎片,重新粘贴、拼凑起来。

咨询的过程,就是一场自我重建的过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过度分享,跟创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