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规体检中,“息肉”一词常引发人们对癌症的担忧。济南国医堂医院中医肿瘤科张青松主任指出,息肉作为人体组织表面的赘生物,多数初始为良性,但部分类型确实存在恶变潜能。从中医“治未病”理念出发,通过体质调理结合定期监测,可有效降低癌变风险。
息肉的中医病理认知
中医古籍《灵枢・水胀》记载:“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张主任解释,现代中医认为息肉的形成多与“痰瘀互结”相关,即痰湿凝滞、气滞血瘀导致有形赘生物形成。
消化系统是息肉高发区域。肠息肉中,腺瘤性息肉尤其是绒毛状腺瘤癌变风险较高,中医认为此类息肉多属“阴寒凝滞”体质,细胞易失于调控而异常增生。胃息肉患者中,直径超过2厘米的腺瘤性息肉需高度警惕,这与脾胃虚弱、痰湿内阻的体质密切相关。胆囊息肉若直径大于1厘米或合并结石,癌变风险增加,中医认为这是肝胆湿热、气机不畅的表现。
张主任结合临床经验指出,三类体质人群易患息肉:
痰湿体质:表现为舌苔厚腻、形体肥胖、大便粘腻,此类人群痰湿凝聚易生赘生物。
肝气郁结体质:常见两胁胀痛、情志不畅、舌有瘀点,气滞血瘀可诱发息肉生长。
脾肾阳虚体质:多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症状,阳气不足致阴邪凝聚成息肉。
这些体质的形成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高脂饮食、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等均会损伤脾胃功能,加重痰湿瘀阻。
中西医协同防控策略
对于达到手术指征的息肉,张主任强调应遵循西医规范进行切除,但术后调理至关重要。他指出:“切除息肉只是治标,改善滋生息肉的体质土壤才是根本。”中医常采用健脾祛湿、活血化瘀方药,如用白术、茯苓健脾,丹参、桃仁活血,浙贝母、夏枯草软坚散结。
张主任强调:“息肉癌变是渐进过程,只要早期发现、科学干预,就能有效阻断其发展。”中医调理的核心在于恢复脏腑功能平衡,通过“温阳散寒、化痰散结”改善内环境,从根本上降低息肉复发与恶变风险。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胃肠镜等专项检查;有家族史者缩短检查间隔。生活中应避免高脂高糖饮食,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通过适度运动促进气血运行,减少痰湿瘀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