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症的核心机制与交感神经系统的异常调节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通过调节汗腺活动维持体温恒定。当中枢或末梢神经功能紊乱时,会引发异常的神经冲动,促使汗腺过度分泌。研究表明,原发性多汗症患者交感神经的活动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且在情绪压力、环境温度变化时,汗腺反应异常增强 。
遗传因素
多汗症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家族史阳性者患病风险显著增加。基因研究发现,某些编码交感神经调节相关蛋白的基因变异可能与多汗症的发病有关,如GNAQ和HRH-2基因的突变 。
内分泌因素
内分泌系统失调也是多汗的促发因素之一。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导致新陈代谢加快,诱发多汗症状;糖尿病患者亦可能因自主神经损伤而出现异常出汗。此外,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亦能促使汗腺活跃。
心理因素
情绪压力、焦虑、紧张等精神心理状态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加剧多汗发生。心理因素在原发性多汗症中尤为突出,研究发现,情绪应激是多汗症发作的重要诱因 。
其他疾病因素
感染性疾病(如结核)、风湿性疾病和肿瘤(如淋巴瘤)也可能引起继发性多汗,提示多汗症可能为某些疾病的表现或伴随症状。
襄阳中医经方家胡梁谱医师指出,任何汗多异常,可以选用以下几种经方辨证治疗,效果立竿见影.
一、白虎加人参汤
生石膏 30克 知母 9克 炙甘草 3克 粳米 9克 人参 10克
热盛内生,阴虚内热:
面色潮红,口干舌燥
高热不退,烦渴引饮
出汗明显但多为热邪所致,手掌心、额部出汗较多,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胸闷、心烦,舌质红,苔薄黄:患者多伴有明显的热象和多汗,出汗多为热邪内盛促使的“热出汗”,多伴有口渴欲饮。
二、六味地黄汤
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茯苓、山药和泽泻
肾阴虚,阴亏火旺,盗汗(睡眠时多出汗,醒后汗止)或习惯性出汗
面色晦暗,潮热夜热,口燥咽干,腰膝酸软,頭晕耳鸣,舌红少苔或苔薄,脉细数:多表现为夜间多汗,或持续性出汗,且伴有阴虚火旺的一般症状。
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气虚伴有心神不宁、虚烦不眠
出汗多为自发性或夜间虚汗,出汗不止、易再发伴有心悸、失眠、焦虑、神疲体虚乏力,面色苍白或暗淡舌淡或苔薄白,脉细弱:多由气虚火旺,虚烦不宁引起的多汗,表现为自发虚汗、夜汗。
桂枝3两,芍药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龙骨3两,牡蛎3两。
【功效】调阴阳,和营卫,兼固涩精液。燮理阴阳,交通心肾。
【主治】男子失精,女子梦交,自汗盗汗,遗尿。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脉得诸芤动微紧。心悸多梦,不耐寒热,舌淡苔薄,脉来无力者。
四、当归六黄汤
治阴虚有火,令人盗汗者。
【组成】当归 生地 熟地 黄耆 黄芩 黄连 黄柏 水煎服。
盗汗、睡眠中出汗,醒后汗止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干欲饮头晕、心悸
舌淡红或苔薄白、舌面偏干,脉细弱或略数:主要由于血虚不养,兼有虚火上升而出现的盗汗、夜汗。
五、桂枝加附子汤:
阳气虚寒,畏寒怕冷,出汗多伴有虚寒症:
畏寒怕冷,四肢沉重出汗多为自发还是虚汗,出汗后感觉更寒精神不振,面色苍白或晦暗,舌淡苔白,脉细沉,有身重、四肢乏力的表现:出汗多以虚寒为主,通常伴有肢寒怕冷,为阳虚之证。
【处方】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甘草9克(炙),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附子6克(炮)。
【功能主治】调和营卫,回阳固表。治太阳病发汗太过,遂致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
六、桂枝人参新加汤
桂枝 3两(去皮);芍药 4两;甘草 2两(炙);生姜 4两(切);大枣 十二枚(擘);人参 3两。益不足之血,散未尽之邪。温补其营卫;
主治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脉沉迟,或痹,或四肢拘挛、心下痞塞者。:气虚、外感风寒或虚弱状态:气短乏力,自汗较多,出汗为虚汗,
面色苍白或无华头晕、倦怠、纳少畏风怕冷,但出汗后更觉虚寒,
舌淡苔白,脉细弱:以气虚为基础的多汗,表现为自汗淋漓,伴有乏力、精神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