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身医学科 主任医师邢佳 住院医师杨晨光
老百姓认为心理疾病是丢人的、羞耻的病,如果承认患有心理疾病,就像被骂了“神经病”一样。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人群确实存在着心理上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今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压力逐渐增大,即便是心理健康的人群也可能短暂地面临情绪问题的困扰。同时,大家也似乎很难将中医与心理疾病联系起来。那么,中医是如何看待心理疾病的?
部分人群会把中医学的心等同于现代医学的心脏。而实际上,中医上所说的心更多地是指心的生理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调经论》说:“心藏神”,能够主血脉、主神明,不仅主宰了人体整体的精神活动状态,还调节着基本情绪。心的功能正常,可以维持人正常的神志,心不藏神,会出现神志方面的问题。中医认为,情志与人体五脏六腑密切相关。怒、喜、思、忧、悲、恐、惊这七种情绪均对应着特定的脏腑,怒对应肝、喜对应心、忧思对应脾、悲对应肺、惊恐对应肾。若情绪波动超过一定范围,则脏腑气机紊乱,气血失常。不同的情志变化,其气机逆乱的形式也不同。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另一方面,情志过极则易损害相应的脏腑。
过怒则伤肝,过喜则伤心,过思则伤脾,过悲过忧则伤肺,过惊过恐则伤肾。譬如抑郁症患者,多为肝郁脾虚。患者思虑过多,忧思过度则伤脾,长期情绪低落,情志不畅,则易致肝气郁结。又如躁郁症患者,多为肝郁化火。患者长期情绪压抑,肝气郁结日久,气郁化火,肝火上炎,躁狂发作,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诸躁狂越,皆属于火。”总之,心理疾病与情绪失调关系密切,同时也会出现身体不适。
在现实生活中,不仅有心理疾病导致生理疾病的“因郁致病”,还有生理疾病导致心理问题的“因病致郁”。一方面,慢性疾病导致脏腑功能长期失调,相应脏腑对应的情志会出现异常;另一方面,慢性疾病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定时复查、随诊,同时要注意起居和饮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便,尤其是部分患者过度关注自身病情,害怕疾病恶化,长期处于担忧和焦虑的状态下,会引起自身的精神情志异常。这便是中医所说的心身共病的一种情况。《淮南子·精神训》曰:“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中医心身医学不是单纯从生理角度看待疾病,而是综合人体自身、社会、自然界,不仅要考虑到生理问题,也要考虑到心理问题及二者的关系,同时还有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作用。
中医调畅情志,改善心理疾病的方法有很多。《金匮要略》中的经典方剂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对于改善抑郁、失眠、焦虑、躯体症状障碍都有一定的疗效。百合地黄汤具有养阴清热,补益心肺的作用,主治百合病之心肺阴虚内热证,临床上常用于焦虑抑郁所致的厌食、口干、身热等躯体症状。甘麦大枣汤具有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之功效,主治脏躁,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情志失调所致的心烦、失眠、叹气、自汗、盗汗等症状。现代医家在王永炎院士理论指导下创制了醒脾解郁方,能够疏肝解郁,行气健脾,方中由西洋参、石菖蒲、郁金、贯叶金丝桃四味药组成,现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的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还有诸如中医芳香疗法、五音疗法和太极拳等中医特色疗法。芳香中药具有芳香走窜、能行能散的特性,《本草纲目》中芳香药有“生药、猛药、香药”之称,并认为可以“率领群药,直达病所”。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芳香辟秽、芳香解郁、芳香理脾、芳香开窍等芳香疗法,能够起到疏肝解郁,醒脑开窍等作用。音乐也可以调养身心。五音源于春秋时期,《礼记·乐记》记载:“乐以治心,血气以平。”《灵枢·五音五味》中记载了“五音”角、徵、宫、商、羽治疗疾病,并将其与五脏和五志相对应,通过不同的音调,来调畅情志,改善脏腑功能,从而治疗疾病。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功法的代表,要求内心安静,精神轻松集中,呼吸自然深长,气首丹田,能够疏肝柔肝,调畅全身气机。苌乃周在《中气论》提出“筋附于骨,乃生肝而长筋”,筋的有力健壮,对于肝的疏泄功能也有的改善作用。太极拳等中国传统功法对于调整抑郁症的气滞病机有着重要作用,能够逐步实现调畅情志、心身合一的目标。
中医药对于心身疾病的预防、诊疗和康复有自身的优势,“心”与“身”也是多维度紧密结合的统一体。在面对患者时,不仅关注的是身体上的疾病,还关注心理上的问题,更关注患病的这个人本身,从心身角度去关照每一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