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啊!本周两位中国学者分别用NHANES数据库2005年到2018年数据做了两项关于抑郁症的研究,同时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医学二区,IF=6.6)期刊发表,结果可不一样!
2024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学者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fatty acids intake and the depressive symptom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的研究论文,探讨了不同脂肪酸摄入量与抑郁症状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摄入MUFAs和PUFAs可以抵消抑郁症状,尤其是女性。
同时,东吴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学者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relative fat mass (RFM): A population-based study”的研究论文,探讨了相对脂肪质量(RFM)(一种新的体脂测量指标)与抑郁症的关系。结果表明,RFM与抑郁风险增加有关,并且RFM与抑郁症的相关性强于BMI和WC。
那么,我们应该多吃点来抵消抑郁症,还是应该保持身材,降低RFM来减少抑郁风险呢?似乎有点矛盾!
接下来我们一起详细看看两篇文章的主要研究结果!
第一篇:不同脂肪酸摄入量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
主要研究结果
1.研究设计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NHANES,获取2005年至2018年的数据。经过纳排,共纳入25,294名完成抑郁症筛查量表的参与者。
2.基线特征
在25294名研究参与者中,13707名(54.2 %)是女性,11612名(45.8 %)是男性。女性抑郁症状的患病率(28.8 %)高于男性(19.4 %)。
与没有抑郁症状的人相比,有抑郁症状的人摄入的蛋白质和脂肪酸、总膳食能量、维生素B12、维生素C和叶酸的水平明显较低。
此外,有抑郁症状的参与者往往有更高的身体质量指数、炎症水平和经济状况,以及更差的身体机能。
3.抑郁症状与摄入不同类型脂肪酸的关系
在营养残留模型中,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
- MUFAs摄入量与抑郁症状呈反比关系。
- PUFAs摄入量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因为抑郁症状的优势比随着PUFAs摄入量的增加而降低。
- TFA和SFA的摄入量与抑郁症状无显著相关
在多营养素密度模型中:
- 也观察到MUFAs和PUFAs摄入量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反比关系。
- TFA摄入量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反比关系,但在营养残留模型中没有发现。
TFA:总脂肪酸
SFA:饱和脂肪酸
MUFA:单不饱和脂肪酸
PUFA:多不饱和脂肪酸
4.抑郁症状与n-3和n-6 PUFAs摄入量及其比例的关系
在营养残留模型和多营养密度模型中,抑郁症状与n-3 PUFAs摄入量呈负相关;n-6 PUFAs摄入量与抑郁症状呈反比关系。
在充分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营养残留模型中n-6/n-3 PUFAs比例与抑郁症状呈反比关系,但在多营养素密度模型中,这种关系不显著。
5.男女抑郁症状与不同脂肪酸类型的关系
脂肪酸摄入量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在女性中更为明显。
营养残留法和多营养素密度模型的结果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MUFAs、PUFAs以及n-3和n-6 PUFAs的摄入量与抑郁症状呈反比关系。
仅在女性的营养残留模型中发现TFA摄入量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
而在男性中,仅在营养残留模型中的n-6/n-3 PUFAs比例和多营养素密度模型中的TFA含量发现抑郁症状与脂肪酸摄入量呈负相关。
总而言之,本研究提示MUFAs、PUFAs以及n-3和n-6 PUFAs的摄入与抑郁症状呈反比关系。因此,在有抑郁症状风险的个体中,应考虑以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饮食模式。
第二篇:抑郁症与相对脂肪量(RFM)之间的关系: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
主要研究结果
1.研究设计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NHANES,获取2005年至2018年的数据。经过纳排,共纳入28,836名18岁以上的参与者。
相对脂肪量(RFM)是一种新的体脂测量指标,是一种易于测量的肥胖指数,比BMI和WC更准确地描述了全身脂肪百分比。是根据体重、身高和性别来计算的。
RFM = 64−(20 ×身高/腰围)+ (12 ×性别),性别=女性1,男性0。
2.基线特征
共有28836名受试者参与了这项研究,加权后代表了1.78亿美国成年人。
抑郁组体重、WC、RFM、BMI高于非抑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贫困、性别、身高、种族、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吸烟、饮酒、高血压和糖尿病在抑郁组和非抑郁组之间存在差异。
3.Logistic回归探讨PFM与抑郁之间的关系
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所有肥胖相关指标均与抑郁显著相关(p < 0.001)。BMI和WC每增加1SD,抑郁的风险分别增加2.3%和1%。RFM每增加1SD,抑郁风险分别增加3.3%。
RCS结果显示RFM与抑郁之间呈“J”形关系(p为非线性<0.0001)。
4.亚组分析
与最低RFM (Q1)相比,最高RFM (Q4)出现在男性、白人、无糖尿病或无高血压、饮酒、18-40岁、从不吸烟、曾经吸烟的人群中。
5.敏感性分析证实了结果的稳健性
- 排除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RFM患者中处于最高四分位数的患者与处于最低四分位数的患者相比,患抑郁症的风险OR为1.88 (95% CI: 1.26-2.79)。
- 逆概率加权(IPW)后,最高四分位数的RFM个体与最低四分位数的个体相比,抑郁风险为2.62 (95% CI: 2.21-3.09)
- 趋势检验也呈阳性(p <0.01)。
本研究是第一个在具有代表性的美国人群中探索RFM和抑郁症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发现,RFM水平高的人更容易抑郁,RFM和抑郁之间可能存在j型关系。
后 记
这两篇文章都是抑郁症相关的研究,同时发表在二区期刊《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结果也不能说完全矛盾。
两项研究告诉我们,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与抑郁症状呈反比关系。因此,在有抑郁症状风险的个体中,应考虑以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饮食模式。
研究发现,RFM水平高的人更容易抑郁,RFM和抑郁之间可能存在j型关系。也就是说,全身脂肪百分比不能太高,胖了也容易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