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记住啊,疫苗冷链的温度可得盯紧了,差半摄氏度都可能影响效果……”近日,焦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计划免疫科科长原跃礼正认真地给几位年轻同事讲解培训。
而这些年轻工作人员使用的“教材”——《计划免疫规划工作人员手册》的主要编撰者就是原跃礼。这本10多万字的《计划免疫规划工作人员手册》,凝结着他36年的心血——从最初3万字的油印本到如今的精装版,字里行间都是他跟病毒“较劲”的故事。
作为焦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计划免疫科的“老兵”,从1987年参加工作那时候起,原跃礼就和疫苗、数据、群众的健康紧紧绑在了一起。
30多年来,原跃礼走遍焦作所有乡镇;在电脑还是“稀罕物”的年代,自学编程搞数据统计……有人说他像免疫防线的“守门员”,用专业和执着,把病毒挡在千万家庭之外。
踏遍乡野,把疫苗“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我家访时,有一户人家没有接种疫苗,家里两个孩子都是小儿麻痹症患者。看到家长抱着患病的孩子掉眼泪,那种无力感,我这辈子都忘不了。”1988年的一次家访,成了原跃礼心中沉甸甸的责任。
当时交通不便,原跃礼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摸底登记,说服家长带孩子接种疫苗。“那时候就一个念头,多跑一户,就可能少一个悲剧。”
早期免疫规划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原跃礼就组织编印《计划免疫规划工作人员手册》等系列工具书,采取集中培训、线上线下指导、现场观摩、知识竞赛和技能比武等形式,全方位提升基层接种单位和人员的预防接种服务能力;接种门诊不规范,就抓典型树标杆,推动预防接种门诊标准化、示范示教规范化和数字化建设,对不规范的单位一家家跑,做调研,想办法,督促提升;接种率上不去,就创新思维,发挥“互联网APP(应用程序)预约、乡村医生通知、老师通知”3个关键作用、建立“家长、老师、乡村医生”3个良好关系,提升接种率。
在原跃礼带领的计划免疫团队的努力下,焦作市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疫苗相应传染病发病率持续维持在极低水平,省级示范门诊建设率达86.9%,互联网+预防接种服务覆盖率达100%,疫苗全程追溯系统覆盖率达100%,免疫规划各项工作位居全省前列……
善用科技,让数据成为防控“利器”
“免疫规划既要‘有计划’,更要‘会计算’。”早在20世纪90年代,当计算机还未普及时,原跃礼就开始钻研用数据指导工作。他泡图书馆、自费购买期刊,从零基础学起,发表多篇数据应用论文。
“用好各种工具,各种数据一目了然,方便又高效;不善用工具,效率低而且容易出纰漏。”原跃礼说。2003年,原跃礼就建立了疫苗进出库数据模板,一改原来需要手写进出库单,用计算器计算数据的统计模式。这个模板后来被焦作市各个县(区)和很多地市借鉴使用。
为了方便家长,提升接种率,原跃礼充分利用互联网+预防接种智能服务平台,先后推行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客户端查验、互联网+预防接种证自助查验模式,受到了家长和老师的好评。他还创新性把计算机技术引入到接种监测与预警、疫情分析报告、监测数据统计处理等工作上来,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勇担使命,用专业诠释疾控人的担当
如今,原跃礼是河南省免疫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参与制定全省工作方案,多次到兄弟地市指导工作。他的足迹遍布省内多个市、县,每到一处,都会结合当地实际给出针对性建议。有次在某地指导工作时,他发现部分家长对疫苗接种不熟悉,当即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为什么打、打时要注意啥”,直到在场的家长们都点头明白,才放心离开。
全国消灭脊灰先进工作者、全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这些荣誉背后,是他30多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更是对“疾控工作无小事”的深刻践行。
“接种门诊是服务窗口,得用‘心’才行。”原跃礼常对团队说。他推动建立投诉处理机制,要求工作人员从细节做起,让群众感受到安全与温暖。36年来,他的身影留在乡间小路,声音响在培训课堂,力量融入坚实的免疫屏障——这位“免疫防线的忠诚卫士”,用一生践行着疾控人的使命:“只要能护好群众的健康,再累都值。”(丁 玲 王正勋 侯林峰)
责编:韦永柔
审核:李伟强
终审:杜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