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据介绍,热射病是最危险的中暑类型,本质是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彻底崩溃,神经系统、肝脏、肾脏等相继受损,死亡率高达30%—70%。在高温高湿的桑拿天气下,如何预防中暑和热射病的发生?医生提醒,湿热天气比干热天气更容易中暑。
医生介绍,当平均气温超过33℃时,开始有中暑病例的发生,同样的气温条件下,湿热型天气比干热型更容易中暑。因为正常情况下,体表通过出汗可以带走一部分热量,外面湿度很大的时候,我们的汗液不容易蒸发,难以带走热量,所以湿度大时,体感更热。如果出现头晕、乏力、体温超过38℃等症状,就可能是中暑了。
通常人们以为只有户外暴晒才会中暑,但实际上高温天防中暑更要科学管理“冷热切换”,避免“冷中暑”。比如,从酷热的室外直接“扎进”空调间,出汗后立即洗冷水澡等等。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医生马士程称:“一般来说室内外温差不要超过7℃,26℃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温度。在久居的空调环境当中要注意通风,比如说2~3个小时要注意通风,比如说从商场或者有一些比较寒冷的地方走到炎热的地方,我们可以进行一个逐步的过渡。”
中暑的紧急处理需遵循脱离高温环境、快速降温、补充电解质水或电解质溶液、及时就医四个关键步骤。若出现意识模糊、抽搐或体温持续高于40℃等严重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中暑后应避免以下急救误区:
误区一:掐人中能唤醒中暑者
中暑晕倒后,掐人中急救不仅无效,还会延误降温及其他处置措施。
误区二:灌冰水或冲冷水澡降温
中暑后血管会扩张,如果用冰水刺激,血管会骤然收缩,导致血压飙升,诱发心血管疾病。
误区三:多喝白开水补水
中暑后易脱水,将丢失大量的电解质,仅喝白开水会进一步稀释体内的电解质,让中暑的人越喝越虚弱,甚至还可能出现抽筋、肌肉痉挛的情况。
误区四:吃退烧药退热
中暑是因身体的散热功能出现问题,退烧药只对炎症发烧有用,对中暑无效,还将掩盖病情耽误救治。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