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北京地坛医院儿科 王彩英
编辑 | 原野
一粒坚果、一块巧克力,对大多数孩子是零食,对某些孩子却是“隐形毒药”——当体内铜代谢的基因钥匙丢失,寻常零食都可能威胁健康。不久前,5岁男孩小齐(化名)因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来到北京地坛医院儿科就诊。令父母惊讶的是,孩子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并不是我们常见的病毒性肝炎,而是铜代谢异常的疾病,肝功能异常是铜在肝脏蓄积的表现。最终小齐被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一种罕见的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
“孩子平时好好的,怎么会得这种病?”这是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误诊率超70%,平均延误诊断时间长达3年,约35%的患者确诊时已出现不可逆的器官损伤。
作为少数可治疗的遗传代谢病之一,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若早期规范治疗,80%的患儿可获得正常寿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疾病的神秘面纱。
基因“钥匙”丢失,铜在体内泛滥成灾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为ATP7B。这个基因编码一种负责铜转运的蛋白质,在人体内扮演“铜管家”的角色:
- 促进铜蓝蛋白合成:帮助铜与载体蛋白结合
- 引导胆汁排铜:将多余铜离子经胆汁排出体外
当ATP7B基因发生突变,“铜管家”功能丧失,铜便开始在肝脏、大脑、肾脏、角膜等器官中蓄积。过量的铜产生毒性,逐渐“腐蚀”器官组织,最终导致多系统损害。
识别预警信号,这些症状最易被忽视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约30-50%以肝损害为首发表现,30-40%以冲经系统症状为主。由于症状常不典型,家长和基层医生容易忽视:
肝脏求救信号
- 不明原因的持续转氨酶升高
- 反复出现的黄疸、腹水
- 突发急性肝功能衰竭
- Coombs试验阴性的溶血性贫血
神经异常征兆
- 手抖、持物不稳(写字变丑、端碗洒饭)
- 肌张力障碍(四肢僵硬、面具脸)
- 步态异常、平衡障碍
- 注意力不集中、成绩骤降等精神行为改变
特征性体征
- Kayser-Fleischer环(K-F环):角膜边缘的棕绿色环
- 少数患儿出现血尿、蛋白尿等肾脏损害
可治吗?早治可控!
这是可治疗的遗传病!只要早期规范治疗,患者完全可以正常生活。
肝豆状核变性患儿常被称为“铜娃娃”,他们体内蓄积的铜需要终身管理。当治疗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些孩子一样可以正常上学、工作、组建家庭。10岁前接受规范治疗的患儿,80%可获得正常寿命。
而未经治疗者,病情将进行性加重,最终因肝衰竭或神经损伤死亡。
早一天确诊,少一分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