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原创 出伏后,留意身体这些不适

8月19日就正式出伏!不过先别忙着去“补秋膘”,出伏之后的15天(8月20日到9月3日),可是全年养 生非常关键的一段时间。传统养 生认为:“若夏日为暑气所伤,至秋季可能受疟疾之苦”,经一整个三伏天身体消耗甚大:外邪潜藏、气血亏虚、秋燥将起,此时若不通顺此三关卡,可能秋冬之咳嗽、关节疼痛、鼻炎可能早早来扰!

一、出伏后身体的三个隐患

1、夏天气血耗损没补上

夏天天气特别热,身体的气机升降速度变快,气血的消耗比平常要多,要是看到手臂内侧,也就是心包经所处的位置呈现出发青的状况,或者在稍微按压脾经的时候,小腿内侧有酸痛的感觉,这一般是脾虚气弱的体现,也就意味着得赶紧调养身体。

2、寒湿伏邪内藏

大暑天的时候,毛孔是张开着的,这个时候,空调和冷饮所带来的寒湿,很容易顺着膀胱经进入到关节和脏腑里面,要是舌苔白白的,而且腻腻的,还带有齿痕,那可得特别留意了,常提示体内的寒湿还没有完全排干净,如果不赶紧把这些寒湿排出去,到了秋冬季节的时候,可能容易出现反复受寒、腰部酸痛之类的情况。

3、秋燥开始伤肺

进入三伏天以后,凉燥的气息逐渐向上蔓延,肺经一般先受到影响;在这个时候出现咽喉干燥发涩、皮肤紧绷、大便干结等这种情况,常是肺卫功能变弱的表现;倘若体内还残留着邪气,可能容易引起鼻炎、咳嗽等这些不舒服的症状。

二、调养关键:通三关经络方法

《黄帝内经》中着重提及“春夏得养阳,秋冬得养阴”,出伏后15天宜“通补结合”,将这三个部位给打通,有助于伏邪顺当排出去。

1、暖背驱湿关

大椎穴:推揉大椎一穴暖全身,帮助散开肩颈寒邪。

方法:膀胱经升阳功(家人配合)

手掌心相对,快速摩擦10到20秒,直至掌根以及大小鱼际明显发烫,左掌紧紧贴着后颈大椎穴,右掌扶住肘部助力,顺着脊柱旁边开1.5寸的膀胱经一侧线,从大椎至肩胛下角再到后腰至骶骨八髎穴,手掌不用劲,轻轻贴着皮肤滑回大椎穴,用时约1秒。

效果判断

推揉后后背持续热三十分钟,肩颈部位那种硬邦邦的感觉也减轻了很多,

皮肤表层有那么点泛红,没出现发热的状况,这可能是力度不够,要不就是手掌没热乎起来。

搓热手掌推膀胱经的特殊性

手法本质:关键是摩擦生热,以热力透为主,方向性为辅。

往下推顺着经络走:这是主动发力的时候,把热力透到膀胱经里,让气血往下走,

向上回逆经:是轻柔回位阶段,手掌几乎不施加压力,仅作为连续操作的衔接。

原理:热力透,顺经推擦,激发阳气却不耗气,体虚者也能可尝试!

2、健脾祛湿关

阴陵泉:按揉3分钟,调节湿浊困脾,

足三里:空心拳捶打2分钟,唤醒脾胃动力,

食疗配合:茯苓10g、炒薏米15g、山药片20g煮水喝,搭配按压脾经公孙穴,一起清湿浊。

3、润肺防燥关

鱼际穴:掐揉至发热,清肺火防咽痛,

用食指缓缓按压迎香穴,顺时针方向绕着按压30次,有助于舒缓鼻塞的症状,与此同时也能够辅助固卫御敏的发生。

早晨润肺方法:面向东方深呼吸9次,想象清气入肺,呼气带出浊气。顺应肺的特性,助肺气沉降归元。

三、出伏3不要

1、不要立刻大补

驴皮胶和羊肉暂时不宜吃——太过油腻的食物容易使湿气滞留体内,建议先用三天时间把膀胱经好好通顺一下,之后可以适当喝些百合银耳羹,既能调养身体,又能补充营养。

2、不要盲目秋冻

白天和晚上温差超过10度的时候,披上轻薄的披肩护住大椎穴,尤其是心脑血管脆弱的人,

3、避免出大汗

快走至微汗即可,出大汗可能会耗伤津液,加重秋燥。

出伏是天地给身体的换季调试期,抓住这15天,让潜伏的暑湿、寒邪排净,才能为秋冬健康打基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原创 出伏后,留意身体这些不适